中读

发刊词 | 跨越时空,重新发现中国古建筑

作者:贾冬婷

2022-02-21·阅读时长6分钟

34622人看过

发刊词 | 跨越时空,重新发现中国古建筑

19.4MB
00:0014:08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三联中读和三联人文城市的执行总编辑贾冬婷。很高兴能为大家介绍中读2022年开年的首门精品课“这就是中国古建筑”。

2021年是梁思成先生诞辰120周年,2022年又恰逢梁思成先生逝世50周年,我们借此契机,希望能以这档课程纪念梁思成先生等前辈学者,在古建筑研究领域的筚路蓝缕与卓越贡献。我们邀请了权威的古建筑专家、学者以及建筑师,跟随他们的讲述,重返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沿着梁思成先生的脚步,踏访华夏大地上的古代建筑瑰宝,探寻庙宇、古塔、园林、民居、宫殿背后所隐藏的文化密码。

自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梁思成、林徽因与营造学社的同仁们走出书斋,运用世界各国调查研究古代建筑的先进方法,对全国15个省,近两百多个县的两千余处古建筑项目进行了考察,而这些建筑,也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重要标本。2020年3月9日,《三联生活周刊》推出了《营造学社:在古建筑里发现中国》的一期封面报道,重新踏访营造学社当年考察过且屹立至今的7处古建筑,记述了营造学社如何远见卓识地利用自身资源促成了建筑学的繁荣与发展。

▲《三联生活周刊》2020年第10期《营造学社:在古建筑里发现中国》

那么,中国的传统建筑,到底有何独特的话语体系?观看和理解中国传统建筑,需要怎样的角度与方法?作为传承千年的传统建筑体系,与现代建筑体系之间又有哪些关联?为此,我们特别邀请到著名建筑师、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同时也是第一届三联人文城市奖评委之一的王澍老师来为课程开启引言。他将结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切体察,以及当代建筑的深度实践,为大家梳理中国古建筑的独特密码,建构将中国传统建筑体系与现代建筑体系关联起来的更大视野,以及阐释为什么中国传统建筑中蕴藏着关于我们未来的生活和世界应该向哪个方向变化的议题。

究竟是怎样的动力,推动着梁思成与营造学社的同仁们一直坚持着中国古建筑研究?他们所开拓的研究道路,对于后来者认识、研究和保护中国古建筑,有着怎样的意义?而站在世界建筑史的角度,中国建筑又是怎样一种存在?我们在“总序”一讲中,邀请到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贵祥老师,他将为我们讲述梁思成先生在诠释中国古代建筑体系方面的开拓,以及由梁思成、刘敦桢等一批先辈学者所建构的中国古代建筑史的面貌。

梁思成的考察之路上,第一座重要的古建筑是位于天津蓟县的独乐寺。从日本建筑学者关野贞拍摄的照片中,梁思成意识到了这座建筑的独特性。1932年春,梁思成终于来到蓟县,见到了已经屹立近千年的山门与观音阁。这座建筑为何吸引了梁思成的目光?梁思成又是如何认定独乐寺辽代建筑的身份?在这一讲中,我们邀请到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方拥老师,在他的讲述中,我们可以理解这座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意义。

▲蓟县独乐寺观音阁

蓟县归来,梁思成愈发意识到,对中国古建筑的深入研究,必须由文献研究转向实物调查。以隆兴寺为代表的正定宋辽建筑遗存,便成为梁思成古建筑考察的第二个目标。在这一讲中,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贵祥老师将为我们介绍梁思成古建筑实例考察的背景,以及在这一时期梁先生在学术上的核心关注点。令梁思成感到惊叹的摩尼殿究竟妙在何处?对于认识中国传统建筑的话语体系,隆兴寺有着怎样的价值?王贵祥老师会一一进行讲述。

▲隆兴寺摩尼殿建筑细部

1933年至抗战前夕,梁思成与营造学社的同仁们数次前往山西进行古建筑考察。我们将分别以太原晋祠和应县木塔这两组建筑为主题,对梁思成的山西古建筑考察之旅进行梳理,一窥宋辽时期建筑的独特风格。

作为晋地名胜,最初梁思成并没有将晋祠纳入考察计划,因为“最是‘名胜’容易遭‘重修’的大毁坏,原有建筑故最难得保存”,但晋祠是一个非常罕见的例外。从北宋开始,历经金、元、明、清,一直到民国,每个时期都有代表性建筑留存到今天,这种因时间累积而成的丰富性和参差感,是难以替代的。在这一讲中,我们邀请到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贾珺老师,他将从这些年代各异、形态多样的建筑入手,为我们讲述这座“六世同堂”古建筑群的沧桑底蕴。

▲山西晋祠圣母殿

而作为目前现存最古老、体量最大的木塔,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带给梁思成巨大的震撼。而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如何保护、修缮这座在当年考察时就已经出现倾斜变形的辽代巨构,是更为迫切而沉重的问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保护工程所研究馆员永昕群老师长期负责应县木塔的监测和保护工作,在这一讲中,将由他讲述木塔的前世、今生与未来,为我们了解应县木塔提供更近距离的视角。

▲应县木塔剖面图

在时局动荡的时代,梁思成的古建筑考察多在华北一带,但在1934—1935年间,梁思成也曾前往江浙和山东,对古塔、园林等江南古建筑以及曲阜孔庙建筑群进行了考察。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顾凯老师将以当年的考察路径为主线,带领我们进入这些精巧的建筑空间。塔这种建筑形式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有着怎样的价值?园林的布局如何体现出造园者的独到眼光?请跟随顾凯老师一起观塔游园,领略江南古建筑的魅力。

江南园林的建筑细部

在梁思成看来,除了文化上的重要意义之外,孔庙建筑经历了数百年的精心维护和修葺,保留了不同时代的工程痕迹,在建筑史的角度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沈旸老师将从建筑格局、营造方式、历史渊源、祭祀体系,以及修缮保护等角度,具体论述曲阜孔庙的建筑特色,梳理其发展脉络,并从更旷阔的视角,解析孔庙这一曾经遍布每座城市的建筑空间,其背后所蕴含的儒家文化密码。

▲营造学社拍摄的曲阜孔庙大成殿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5年第6卷第1期

历代对于石窟的认识,更多是从宗教与艺术的角度着眼,而梁思成曾系统考察过山西云冈石窟与河南龙门石窟,无论是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形态,还是石窟造像中的建筑元素,从中发现了认识中国古建筑体系的丰富视角。云冈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杭侃老师曾在三联中读精品课“了不起的敦煌”中,为我们讲述了敦煌石窟的开凿与兴替,在本次课程中,杭侃老师将为我们解读云冈石窟中的北魏木构建筑形象,以及石窟的开凿、兴盛及其影响等。

▲三联中读精品课"了不起的敦煌"海报

在当时一些学术观点中,中国境内已无唐代木建筑,这激发了梁思成等中国学者对于验证“国内殿宇必有唐构”的信念。而验证这一切不懈努力的,便是深藏在五台山中的佛光寺。我们邀请到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副教授王炜老师为我们解读佛光寺的独特价值。而在建筑史之外,王炜老师还从古籍史料、金石碑刻、考古发现等角度出发,讲述在遇见梁思成之前,这座古寺的历史与传奇。

▲夕阳下的佛光寺东大殿,王旭华 摄

当梁思成发现佛光寺的两天后,“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战开始。梁思成、林徽因及营造学社同仁被迫南迁。告别了安稳的书斋,但深入西南也给了梁思成认识更多建筑形态的机会。著名专栏作家萧易对这一时期梁思成等营造学社成员拍摄的考察照片有深入的整理,他将以梁思成对四川广汉古城的系统考察和影像记录为线索,呈现西南古建筑考察之旅,解读小城中不同建筑的功能以及背后的文化体系,勾勒出小城生活的烟火画卷。

▲营造学社拍摄的广汉城中街市

被战火打断的,还有梁思成对于故宫的测绘与研究。1934—1937年,梁思成及营造学社的同仁们陆续测绘了故宫的六十余处建筑,但这项“故宫测绘工程”的数据与图纸,都在战火中毁于一旦。作为现存最为宏伟壮观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故宫对于梁思成而言有着怎样独特的意义?又体现着哪些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与风格?梁思成的古建筑维修理念,又如何影响着今天故宫的古建筑保护?这一讲中,我们邀请到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周乾老师,他将为我们讲述梁思成与故宫的种种故事。

▲中和殿透视图

至此,我们跟随几位老师的讲述,重走了梁思成、林徽因与营造学社同仁们的古建筑考察之路。在这样的重走中,中国古建筑的发展脉络也逐渐清晰。而在我们身边,在城市与乡村之间,还有许多历尽沧桑的古建筑,讲述着过往的生活,标记着文明的形态。让我们以各位权威学者的讲述为契机,走进这些古老的空间,仰望屹立千百年的梁柱,静静感受中国古建筑之美。

欢迎转发分享海报

一起感受跨越千年的中国古建筑之美

文章作者

贾冬婷

发表文章78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332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助理、三联人文城市奖总策划。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这就是中国古建筑

重走营造学社之路

338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79)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