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打新”变成了技术活

作者:邢海洋

2018-02-24·阅读时长3分钟

510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897个字,产生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在这个流动性充裕,投资机会却匮乏的时代,“打新”是硕果仅存的好项目。它能让闲置的资金“活”起来——没风险,收益还超过定期利率,甚至还超过炒股票。但随着华锐风电上市后两天跌去13.5%,这样好的理财机会一去不返了。

华锐风电的头上罩着很多光环,它是国内风电第一股,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全球第三,已成为中国风电设备第一品牌。公司利润近年来更是爆发式成长,2007至2009年,公司净利润分别为1.27亿元、6.3亿元和18.93亿元,而2010年1~6月达到12.74亿元,每股收益达1.38元。这样看,在这个IPO市盈率动辄超百,即使创业板也充斥着成长性平平的公司的市况下,参与询价的机构把招股价定在了90元,似乎毫无不妥之处。但有一个问题询价机构显然忽视了,就是按此定价,华锐的市值近千亿元,流通市值近百亿元。在二级市场,市值上千亿元的大蓝筹,市盈率低于10倍、股价几块钱的俯拾皆是。难道只有首发股是“金子”,流到二级市场就该是“铁”?若这个逻辑成立,谁又该承担贵金属和贱金属间的差价?

与其他资本市场相比,A股独一无二的地方或许就是“打新”奇观。几万亿元的资金滞留在一级市场,不分青红皂白,如同买彩票一样申购新股。买彩票,因为是公益性质,彩民的牺牲为福利事业做了贡献。打新股却非如此,看似好处多多,却是以市场的健康换取少数利益集团的益处。一级市场打新者稳赚不赔,上市公司无论良莠均能顺利圈到钱,可整个资本市场却处于无效率状态。股权分置改革后,IPO的市场化已经是制度缺陷里最大的一个,也是管理层几次三番试图解决的。只是,股权分置改革和全球金融危机两次阻断了改革。3年中,新股发行两次启动,每次都以新股的受热捧开始,以市场的沦陷结束,新股发行弊端一直是压在市场上的一座大山。境外相对成熟的市场,1/3的新股上市首日破发,上市首日涨幅超过30%的新股也只有大约1/3。“打新”首先应该建立在对企业的研究上,而不是一股脑儿地申购。又因为整体收益率与其他投资机会相仿,不会有资金刻意围绕在一级市场,新股申购中签率可以高达百分之百,甚至还会出现新股发行不成功的案例。这个意义上,也只有经历一场“打新”的风险教育,才能驱散一级市场边“助纣为虐”的数万亿元资金。

文章作者

邢海洋

发表文章503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992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投资物语专栏,还关注地理环境变迁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功夫,在何处

功夫想象与现实遭遇

903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6)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