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彩蛋|应对气候变化,我们可以做什么?

作者:陈璐

2022-06-29·阅读时长2分钟

3328人看过

彩蛋|应对气候变化,我们可以做什么?

4.6MB
00:0004:58

新冠疫情后三年时间,人类活动渐止带来了相较以往更加寂静的春天,却令自然得以复苏,发出了更多声音:窗外频繁的鸟叫、野生动物的漫步、愈发活跃的鲸鱼……人类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在这个特殊的时期给每个人都留下了如此深刻的直观感受。

50年过去,当“只有一个地球”再度成为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核心时,这实际也是对人类与地球关系的一次重新思考。长久以来,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空气、水、土地造成了污染,生态平衡遭到了干扰,众多不可再生的资源也被过度利用。今天我们处在一个生态学时代,人们开始意识到,我们需要管理的不是地球本身,而是我们自身的行为与文化。

随着巴黎协议的签订、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全球升温1.5ºC特别报告》的发布、格蕾塔·通贝里(Greta Thunberg)领导的“气候大罢课”行动展开,以及长期存在于全球南方的气候灾难逐渐多见于北方地区时,越来越多的人们与专业机构、社会团体和企业也逐渐意识到气候变化所带来生态保护的急迫性和重要性,开始关注并积极参与到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的生态环境保护行动中来,ESG是落实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也让企业加速促进社会的全面绿色转型。

在被倡导的各种模式中,人们比较熟知的一种是“绿碳”,即发展森林植被,通过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增强气候韧性和气候适应能力的方式。但相对于陆地生态系统的绿碳,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蓝碳”模式,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更为关键的作用。

联合国在2009年曾发布相关报告确认了海洋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尽管海岸带植物生物量只有陆地植物生物量的0.05%,但每年的固碳量却与陆地植物相当。海洋据估算储存了约40万亿吨的二氧化碳,相当于地球上约93%的二氧化碳,是地球上最大的碳汇体,每年能够清除30%以上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我们把这种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方式称作为“蓝碳”。

 ▲恒生中国在四川平武县森林保护修复项目地实景

2022年,长期关注“绿色可持续发展” 的恒生中国与SEE基金会合作,就以“绿碳+蓝碳”双概念开展保护生态、应对气候变化的环保项目,积极加大对生态修复的投入。

其中以绿碳概念为主的四川森林保护修复项目,将预计在三年时间内,在500亩的土地上人工种植冷杉、槭树等苗木约28,750株,局部恢复当地珍稀和濒危物种及其他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在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也增强当地生态系统和社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恒生中国蓝碳生态系统红树林保护修复项目实景

与此同时,以蓝碳概念为主的红树林保护修复项目,将在福建省修复和种植红树植物100亩,恢复当地滨海湿地红树生态系统,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帮助当地社区居民应对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这两项生态修复项目预计在未来30至40年可实现固碳量7550吨。

其实,回归到人在自然中的历史脉络里去观察,卡森在《寂静的春天》中便曾提出,技术文明在试图征服、改变自然并寻找对一切问题的解决方法时,忘记了它所要解决的问题实际处于一个整体的生态当中。我们必须要对整体生态有深刻了解之后,才能够对它的解决之道有真正的理解。

如今,当气候变化已经前所未有地影响着每个人生活的当下,作为与其他生物共享地球的一份子,每个人都应该更为积极地加入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里。从坚持低碳生活,比如选择步行、骑行或乘坐公共交通,到主动参与到环保组织发起的保护项目中,例如清理海洋垃圾……这些简单的行动都是城市公民责任的体现。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陈璐

发表文章77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57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化史

在当下思考地球的过去与未来

76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5)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