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废墟上的直升机

作者:宋晓军

2018-02-24·阅读时长3分钟

610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753个字,产生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5月14日,直升机携带着救援物资抵达汶川县城附近的山顶 )

汶川地区的海拔高程1300米左右,加上整个灾区都被龙门山脉4000~5000米的高山所包围,在利用固定翼飞机伞降人员的救灾计划难以实施的情况下,我们在电视画面上看到的就是穿梭在地震废墟上的军用直升机。

我军目前装备的直升机能在高原执行任务的只有两种:一是上世纪80年代末从美国引进的24架“黑鹰”民用型运输直升机;二是上世纪90年代从俄罗斯引进的米-17系列通用运输直升机。由于前者服役时间长且数量有限,这次救灾的主力机型主要是后者。在阿富汗战争期间,由于苏军发现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带氧气稀薄,平时在平原性能很好的米-8直升机若没有足够的剩余动力飞行困难。于是苏联将米-8直升机换装了大功率发动机并将尾桨从右侧调至左侧,进行平衡后大大提升了高原飞行能力,同时于上世纪80年代初推出了出口型的米-17系列直升机。

从这次救灾的情况看,由于气候、地形条件和余震的影响,即便我军大量使用的是适应高原飞行的米-17系列直升机,要在地形复杂的灾区并不规范的机降场频繁实施机降起飞(单机机降不小于50米×50米、编队不小于300×200米的无障碍平缓场地)也并非易事。

文章作者

宋晓军

发表文章22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547人

著名军事评论家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生命高于一切

汶川地震举国大救援

823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