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8.2 造境游园 | 构园造境

作者:曾仁臻(鱼山)

2022-12-28·阅读时长5分钟

5926人看过
“叠石堆土为山,引流注水为池”,在中国传统园林的建造中,山水一直是最为核心的要素。无论是具体的造园思路还是主人希望寄托的情绪胸怀,山水意象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园林的营造,就是一场围绕山水展开的多角度艺术创作。 在本讲中,建筑师鱼山将带领大家走进明清园林的山水天地,从造园的角度入手,讲解一方庭园中的山水图景。造园者如何在园林中处理“山”与“水”?不同的空间排布与材料应用,有怎样的建筑思路和文人情怀?身处一座园林中,我们又该如何感受其中的山水意象?在鱼山老师的讲述中,你会找到答案。

8.2 造境游园 | 构园造境

18.3MB
00:0013:20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建筑师鱼山,欢迎和我一起走进山水世界。

如果我们是园子的主人或造园师,在挖池堆山之前,我们首先要问的是:“我们要造一个什么样的园子?是在城里造还是在郊野造?规模是大还是小?山水是公共的还是私密的?山水只是看看还是可以进入的?”这些问题一个个都很重要。

1、城市与郊野

先说相地,如果是在山林或郊野中造园,以“山水”的角度来考量,有利条件可能多一点,用地不会太紧张,其范围内可能本来就有高有洼,有山石、溪流或者大树,哪怕是一片杂树,都可以稍加梳理拿来造景,如果场地外面还有漂亮的远山或田园,都可以借景入园。在这类场地中造园,条件运用的巧妙,大都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如果用地在城市中,一块平地,有点狭促,四邻或许景色欠佳,几无可看,怎么办?怎么才能把园外喧闹的世俗世界和园内清净的山水世界区分开、隔离开?以苏州园林为例,苏州城就是一块平地,街巷里房屋密集,用地局促。一种办法是,造园时可先造一段坚实的围墙,把挖池的土靠着墙角堆成山,护以石,种上树,就可以屏蔽掉园外不想看到的俗物,满眼都是山林葱郁,比如艺圃或听枫园的假山。如果光靠起高墙来屏蔽外面,是有坏处的,不利于园内的通风和采光,园子也会有坐井观天的拥塞之感。


▲艺圃假山 

园子如果在街区地块内较深处,则还可以按排一段曲径,把市井与山林隔开一点距离,曲径通幽后再开门见山,则是渐入佳境的好办法,比如拙政园以前的老门,从街市进去要走过一条百米长的狭小巷子,等消退了喧哗,心中平静,然后才看见真正掩住一片山水天地的大门。城市里,园林景色内外有别,总要有个过渡才好。留园幽曲的入口便也有这样的用意。


▲拙政园旧入口  

营造“城市山林”,非要在拥挤喧嚣的城市里营造幽静宜人的山水,好像有点矛盾,但却是人们基于现实的选择,这样做,即能享受到自然山水之美,又不需要舟车劳顿出门远行,一举两得。

2、大园与小园

接着说说用地规模大小对园林营造山水的影响。一般大家知道的大园子如颐和园、拙政园。拙政园面积有70多亩,五万多平方米,因为历史原因,现在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以连廊隔开,其中还有相对独立的小园子,比如枇杷园,可谓“园中园”。尺度大的园子,堆山一般都石少土多,因为石头一多,费钱费工,而堆土适合摊开作业,修整形状也较容易,中植杂树,得益于土厚水丰,植物茂盛,容易有山林气象。营造山水,最重要的是营造出真实的山林气氛。

尺度小的园子,如苏州的残粒园,花园面积才140平米,大一点的如环秀山庄也才300多平米。堆土山,如果根脚小就很难堆高,容易崩塌。土山占地一定大,园子面积本来就小,肯定不能这么干。而石头可以像砌墙壁一样直立堆砌,占地小,所以小园子的假山只能多利用石头来立基塑形,不过,石山土薄,长大树较难,如果可以在山麓、山腰、山台等处,恰当留槽填土,则仍然可以用大乔木与小乔木、灌木、花草搭配,造出山林荫翳之貌。如果只顾叠石而不知留槽填土的重要性,则容易使假山沦为石艺盆景,容易失真,没有山林气息。


▲环秀山庄  

就山水而言,大园的难,难在结构布局,山高水阔却不能失了幽深曲折;小园的难,则难在安亭植树,山低池小也仍然要兼顾人的居止与行游。

3、公共与私密

说到尺度,最大的园林可能是杭州的西湖,有山有水、有堤有桥,颐和园昆明湖就是模仿的西湖,西湖可以说是城市尺度的超大园林,它还是一个完全公共开放的园林,所有人都可以欣赏到西湖山水之秀美。

在南京,清初大文豪袁枚所营造的随园,也是大园子,当时十分有名,有两山夹一水的格局,因为地势原因,四面不设围墙,所以经常有才子佳人慕名前来游玩打卡,随意进出,袁枚也不去干涉,但在他自己生活的范围内,有大概二十多间房,是不让外人进入的。他这样与大家共享自家园林山水之美,可谓胸怀大度。

如果说山水有时候也比较私密,那它一般与比较私密的房间勾连,比如书房、画斋、禅室所伴邻的山水,常有幽静的气氛,几块素雅的山石搭配以修竹或青藤,水池不需大,但必取静深的意思。


▲青藤书屋  

私家园林中的山水,既是追求隐逸的人忘记俗事、参理悟道的私人独处之地,它也经常成为文人、商人、官员们雅集聚会的场所,具有社交的功能。比如苏州怡园,就是琴家雅集的固定场所,山水树石便经常成为了这些雅集活动的如画背景,石凳石台则成为家具。比如扬州的何园,还会在山水之间建造演戏的亭子,周边设复廊可看戏,山水也就成为了舞台的一部分。也可以说,园林越大,其山水可容纳的活动越多,其社交用途也就越强。


▲何园水心亭  

4、如画与入画

当然,园林的山水是否一定要容纳人的活动,怎么活动,也需要一番讨论。

古人造园,大都以山水画为摹本,以景色达到“诗情画意”为目标。把山水树石都按照山水画名家所绘的样子和意图来布置经营,修造得就像一幅立体画卷一样, 可称之为“如画”,即使你不踏入这山水之间,美景也已经触目可及,也是一种享受。当然,如果人可以进入山水间游走,身临其境,眼前处处有景,可坐、可卧,如入幻境,将会是更美好的事情。

北宋画家郭熙说,画山水能够画出“可行、可望”固然是好,但如果还能“可居、可游”,能够画出居住和游玩的意思,那就更妙了。他认为“可居可游”是所有喜爱林泉的人所追求的山水品质。这似乎也可以拿来品评园林中营造的山水。

行、望、居、游,都和身体有关,当你站在园林的山水面前时,或者进入其间时,每座山水给你的体验感受可能都是千差万别的。试举几例:

一者,有的山水,如画,但人不能进入,只能在外部观望。比如计成在《园冶》中所提的峭壁山,是“藉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是贴着白粉墙立单薄的石头,像浮雕,完全是当画看的。

二者,有的山水,也如画,允许人进入,只是进入后很快会发现它只能正面赏画,否则会被识破。比如宁波天一阁的海礁石假山,从外部隔着水池远看,像是很棒的山水画卷,群峰耸翠,驳岸凹凸有致,山中也设亭架桥,提示着人可以进入其中,只是,进入后会发现山亭、桥梁等尺度小于日常,假山后面也处理简陋,用平整的过道拉开了山体与围墙的距离。这些会让人觉得它不像真实山林,更像是院子里的舞台布景。


▲天一阁假山  

三者,山水既如画,更可入画。山外山内彼此呼应,山体开合有度,水面藏露得法,桥梁可游,树石可憩,山岗能登,谷穴可居,绿荫蔽日,清风徐来,就像进入了真山林。明清留下来的很多好园林都能做到这一点。后面就和大家聊聊有关园林假山的一些事。

走进山水澄明之境

感知天地万象世界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曾仁臻(鱼山)

发表文章1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65人

建筑设计师、画家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我们为什么爱山水

探寻中国人的精神向度

136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42)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