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9.1 古今之辨|从内在的山水到孤独的风景

作者:贺桂梅

2023-02-03·阅读时长7分钟

5579人看过
“山水”是一个古典性范畴。而在现当代文学中,它似乎慢慢淡出,出现更多的则是“风景”的概念。“山水”和“风景”有什么不同?这种变化和断裂是如何产生的?其中又意味着什么? 本讲中,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贺桂梅老师,将以沈从文、冯至、毛泽东和韩少功的经典作品为例,带大家从过去寻找未来,解读“山水”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变奏,思考文明的连续性和当代性。

9.1 古今之辨|从内在的山水到孤独的风景

14.8MB
00:0016:06

 在我们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当中,其实会已经很久都不使用“山水”这样的概念了。可能在绘画里面,会说这是山水画、这是国画,但是在文学里面,我们实际上会用别的概念来谈“山水”所指代的那种大地上的景观。

我是觉得“山水”它本身是一个古典性的概念。我首先有一个界定,就是说山水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一个内在的世界观。我要强调它这个概念,它本身的古典性。而且它是中国古典文化的内在世界观,也就意味着它的世界观是和整个的天、地、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连在一起的。作为世界观,山水不只是包含了人,也包含了天和地,这三者天、地、人构成一个整体。

山水主要是地上的景观。我们从一个现代性的眼光来看,就需要去重新理解山水这种大地上的景观,它和人的关系是什么样?同时,因为天、地、人的三元格局,山水、人,它们和天的关系是什么样?山水是古典文化的内在世界观,是说它们在古典的世界观里面。天、地、人是一体的,人是在天地景观之中。其实老子的《道德经》里面说的那句是最准确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说,人的生活其实是放在大地上的,他和万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其实人是万物当中的一个,山和水是用来标识大地景观的一个范畴。大地景观有一个内在的,包括和人,都有一个内在的、统一的东西叫“道”。

所谓“道法自然”,其实我觉得“自然”的概念就是“它本来的样子”,“道”是万物内在的、自然地呈现出来的东西叫“道”。这大概就是我的第一个观念,就说山水,它是一个古典性的概念,而且它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内在世界观。在这个概念里面包含着对人的基本理解,对大地和对所谓道和天的这些基本理解。而且天、地、人是一个整全性的东西。人是不能脱离天地来独立理解的。这个是一个基本的界定。

如果我们要谈现当代文学中的山水,第一个就是说我们要处理山水的现代性问题。而山水的现代性,实际上就是现代性的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人的变化。人不再放在天、地、人的格局里面理解。人也不放在五伦,就是君臣、父子等等来理解;不放在差序格局里面,或者是整体、整全的世界观里面来理解。现代性的一个基本的特点,就是把人独立出来。

我们从五四运动开始就在讲个性解放,独立自由,就是人从这个天地万物当中脱离出来了。他变成一个独立的存在。这个就改变了传统山水里面的基本秩序。由此,人和大地万物的关系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

这个变化,我想用一个概念来描述,这个概念就是“风景”。也就是说,我们在古典文化里面,把大地上的景观称为“山水”。但是在现代性的文学里面,这个曾经是“山水”的东西,现在人们把它理解为“风景”。而“风景”这个概念,它根本的变化来自于人的变化。就是人变成一个独立于万物,脱离宇宙万物的一个中心性的、具有独立性的存在。由此,人如何看待万物的关系,这里面就发生了两个变化:第一是人变成一个独立的、感性的、具有内在深度的个体;第二个就是他在思考,或者看待与外在事物的关系,特别是与山水的关系的时候,不再把自己放在山水里面。而是个体的人和外在的山水万物形成了一个透视性的关系。这个叫“风景”。其实这也不是我的说法,是日本学者柄谷行人在他的一本书叫《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中谈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讲到的。实际上他谈的也是整个现代文学的气氛。书中,他使用了一个说法就叫“风景的发现”。他说,现代文学的起源包含着对风景的发现,对内在的人的发现,还有对自白的人,也就是就是独白的人的发现。文学就是一个独白性的东西。还有包括对疾病、儿童等整个这一系列的一些新的变化,使得现代性的文学跟古典的文学和文化就发生了很多根本性的调整。他为什么要说现代性的文学的起源是风景的发现?他用了一个比喻,他就说古典的山水画和现代的风景画是两个不同的东西。而且就是说现代的风景画是十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之后兴起的。风景的出现有一些基本的前提就是几何学,特别是透视法的出现,也就是焦点透视。就像我们今天照相,我们的眼睛是透过相机,然后看到外面的景观。透视它是个体从一个点看到的那种景观,这个东西叫“风景”。这个里面包含了三个要素“第一个就是他是一个个体的人,一个有内心的孤独、喜悦,就是有内心深度的个体,然后透过这一套观察的机制,看到的外面的景观,这个东西叫风景。柄谷行人用这样一套绘画的装置来解释现代文学的起源,我觉得是和我们要讨论的现代的文学中的山水是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岩波定本)》,柄谷行人 著,赵京华 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

我认为我们现当代文学里面,它出现的大地上的景观不再是山水,而都是接近于柄谷行人所讨论的这些风景。所以我在这就把山水和风景分开。也可以说,风景是一个现代性的山水的形态。它在文学里面是怎么表现?在文学里面,实际上就是使得文学当中,人去体验他和大地上的万物,也就是景观关系的时候,他都有一个类似的这种焦点透视的机构。也就是说,现代性的文学里面,它表达的是感性的、有内在思想和情感深度的、经常是孤独的个体,通过这样一套现代汉语,或者现代白话文这一套表达的机制,他的内心看到的外在的世界的景观,这个东西叫山水,这和古典的山水画已经不一样了。

大概就是说在现当代文学里面,作为一个叙述主流的,其实它不叫山水,而是风景。而且基本上构成了现代文学的一个基本的特征。我也可以来举一些例子,比如说我们现代文学第一部现代小说集是郁达夫的中短篇小说《沉沦》。实际上《沉沦》这部作品特别典型的显现出风景的发现是和孤独的个体的出现,是一体的东西。因为这部小说它讲的就是一个在日本留学的中国留学生,他一方面是青春期的这种性饥渴,另外一方面是作为落后民族的中国人,他在日本感受到的那种排斥。所以他和环境之间是格格不入的。


《沉沦》,郁达夫 著,上海泰东书局,1921年10月

整个的小说的叙述都是以第三人称,讲述这个孤独的中国青年,他内心的那种欲望、困扰。他说他得了忧郁症。他在人群当中格格不入,但是唯一能够使他得到安宁的是他在野外的树木、海边、山上,就是我们说叫山水或者风景这些地方,他能够得到安宁。但实际上他根本就看不见这些风景,因为他害怕人群。他只有在野外或者是田野里面才能够感到安静,但是他觉得这是他的避难所。而且最有意思的地方是郁达夫在叙述上几乎不会去看主人公是如何去细腻地体认树木花草,还有天上明月之类的风景。他很少写这些东西。他更多地是在写这个人,他在读十九世纪华兹华斯的西方诗歌。而且在汉语小说叙述里面,郁达夫是用英文来讲这些。

总之,整个小说从主人公一开场孤独地在田野、山野里面行走的形象,到最后他精神崩溃,跳海自杀。他自杀前说他的死是祖国害的。他把个人和民族,或者国族是连在一块的。但是我们整个来读这部小说,真正的、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个人他内心的孤独和焦虑。景观,或者风景,其实变成了他表达他孤独感的一个形象。当我们在谈风景,用“风景”这个概念和使用“山水”这个概念是很不一样的。因为当我们说“山水”的时候,实际上我们的身心是可以安顿下来的,比如说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见到南山,内心是安静的。但是《沉沦》这样的小说的写法,现代的个体,他的内心实际上和外在的山水世界是隔开的。他能看到的,或者小说叙述给我们的就是他心里的一个影像。所以我把这个称为是“孤独的风景”。

实际上在所有的现当代文学,特别是我们称为浪漫主义的小说、诗歌,或者是现实主义的小说和诗歌里面,风景的描写构成了整个现代文学的一个要素。我们的基本说法就是说小说,特别是现实主义小说,有三个要素,第一个要素就是人物,第二个要素是情节,第三个要素叫环境。实际上这个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风景。它构成了人物活动的一个场所。但实际上人物和环境之间,其实人物是看不见环境的,或者说他所看到的环境都是他内心的孤独和躁动的一个情感投影。他并没有真正地看见它们。所以风景只有是孤独的个人才可以看到。这样就和原来的山水里面天地人混一的情形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而且现代性的小说、诗歌,最有代表性的或者最主流的现代性的小说诗歌,它们经常表达的实际上就是人物和环境的这种不适应。这种对抗主要描写的就是人物内心的孤独焦虑。他和环境之间不是一个和谐的关系,而是一个冲突性的、对抗性的关系。这也构成了现代小说,包括一些新的叙事形式的出现,比如说日记、书信,还有独白,特别是人物的心理描写的深度,构成了现代小说或者现代文学不同于古典文学、文化的一个最突出的地方。

这是我想说的第一点,就是说山水和风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且从现代性的文学而言,风景是主流的。所以我们今天来讨论“山水”这个问题,我认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考路径。

走进山水澄明之境

感知天地万象世界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贺桂梅

发表文章9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5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我们为什么爱山水

探寻中国人的精神向度

136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54)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