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加杠杆“黑洞”

作者:邢海洋

2018-02-25·阅读时长3分钟

515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808个字,产生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8月经济数据出台,中国经济似乎又走上了加杠杆的老路。银行新增贷款不明显,但是影子银行信贷和新增债券激增,社会总融资规模几乎是7月份规模的两倍。利率市场化改革尚无实质性进展之际,“钱荒”的教训被抛在脑后,银行再度开闸放水,经济转型的压力再度被推迟。推迟转型的危害何在?答案是无效益的增长。

改革开放30余年的今天,经常有经济学家把成功跻身发达国家的日本、韩国和中国做对比。“二战”后,成功实现跨越的经济体的成功案例并不多,基本发生在东亚,这点或与文化传统有关,更重要的是,这些国家都经历了大规模的基建和设备投资,并且看似巧合的是,高水平的投资状态一持续就是30年。这点不难理解,经济增长的要素之一是资本投入,而仅靠开发廉价劳动力或自然资源来驱动均无法实现长期增长。不过,如果从经济起飞之初算起,30年后当投资占比达到顶峰后,日本和韩国从未超过40%,而中国却是进一步抬高,逼近了GDP的一半。日本和韩国经历了30年的高投入高产出时代,分别进入了经济的全面再平衡时期。从时间尺度上推测,中国应该已经接近非平衡增长期的终点,与另两个东亚国家没有什么不同。这一点已经成为经济学家们的共识,经济起飞30年后,中国的增长已经进入了第二阶段,即再平衡的中速增长阶段。

令统计学者颇为迷惑的是,30年的经济起飞之后,日本和韩国的发展水平已经接近发达国家,中国却似乎还在起飞的过程中,与发达经济体相距甚远。当韩国经济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再平衡的时候,它的劳动生产率已经接近美国的一半,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经济再平衡时,其劳动生产率甚至达到了美国当时的六成,唯有中国直到现在,全员劳动生产率还不足美国的1/5。或许,这其中并无秘密可言,中国是新晋追赶型国家,当我们从一穷二白状态开始助跑起飞时,距离发达经济体的距离最远,而经由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信息技术革命,美国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以年均2.2%的速度增长,目前已经提高了一倍以上。相应地,中国30年的追赶,因为参照物高度增加,我们所处的相对位置也就低了。实际上,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只是到了2000年以后才开始快速上升,当年中国劳动者每小时的产出只相当于美国的6%,2012年则达到了美国人的17%。对中国,事实虽然残酷,对未来的发展未必不是好消息,差距如此大,意味着我们至少还有很充裕的后发优势,也就是学习型红利,所谓“干中学”,借鉴发达国家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以超常规地提升自己的发展水平。

文章作者

邢海洋

发表文章503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992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投资物语专栏,还关注地理环境变迁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酒之道

酒史、酒器、酒人

1471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