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一方
2023-08-25·阅读时长2分钟
(以下内容来自课程后的录制花絮)
编辑:
您看《流浪地球2》了吗?
王一方:
我看了一部分,但是后来中断了。
编辑:
《流浪地球2》里面其实有一个讨论的核心就是数字生命,刘德华演的科研人员的女儿在车祸里去世了,他对于女儿的死亡有一种执念,就利用自己的科研技术,把女儿的数字生命上传到了类似于那种云端……
王一方:
对,它其实是用云身来替代它,消除他的哀伤。
编辑:
对,里边就有一个他和其他的科研人员的讨论,到底这种数字生命的存活是不是真正的生,怎么样才算是一个真正的死亡?您怎么看?
现在科学界是不是也有这种讨论,比如把意识上传到爱因斯坦的大脑,上传到某一个云端上,未来多少年之后是不是有可能再给他匹配一个身体出来,然后可能就又有一个新的爱因斯坦,有点像AI,在伦理上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王一方:
是这样的,你刚刚讲的这个案例,《流浪地球2》里面,一个科学家这样的疯狂之举,其实已经不疯狂了。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最近有一本书叫《彼得2.0》,彼得这个人其实已经不存在了,他的肉身已经没有了,但他现在一切的音容笑貌,包括他在带学生,他在演说,他在写文章,他的一切社会存在,都是以一个电脑展现出来,所以他其实是一个云身活跃在生活当中,如果说,像你刚才讲的用再生医学的技术给他做一个肉身是很容易的,只是里面是他的腐朽的一个肉体,因为他的病和霍金的病是一样的,叫脊髓侧缩硬化症。
到一定时候,他的整个的呼吸压迫以后,就不可能有呼吸了,自主呼吸不会有了,所以他的肉身生命是必然消亡的,但现在彼得2.0依然很活跃,依然是像他活着一样的,一切能完成的人类行为他都能完成,所以如果再给他用人工器官给他做一个肉身的话是没有问题的,那是第二步。
第一步就是,他的活法要变成算法,这个算法要高度拟真、高度模仿他,包括他的缺点,比如哪个地方会口吃一下,或者有一个特有的动作,包括他的文章里面有某一种逻辑,语病,完全可以模仿他,所以我们讲,现在在元宇宙的境遇下已经不新鲜了,彼得2.0这个事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过去我们是希望克隆,我们的再生医学可以克隆一个爱因斯坦,但现在好像机器人这一块, AI这一块,走得更快一点。原来就是人的两个途径,一个是通过你身上留下的一个细胞,那个细胞可以把它诱导成干细胞,在这个基础上再诱导成一个人,把它变成一个生殖的人。要在你还活蹦乱跳的时候把你放在桃花岛上,等到你不行了,哪个器官坏了,从他身上取过来给你装上,或者你整个人不在了,把那个人再找回来,他说这就是你。
这样的话,过去我们是想象那个方向,但是那个方向现在似乎有伦理的问题,各方面的技术瓶颈问题,好像没有走得很快,但是《彼得2.0》告诉我们,这种通过合成器官或者完全替代器官,再现这个人的音容笑貌,再生他的行为举止,包括思维方式这件事,现在已经不新鲜了。
所以,在《流浪地球3》或者《流浪地球4》里面,说不定这些问题就可以给你解决了,我们讲既然地球都可以流浪的话,那些生和死的问题算什么?吴孟达在里面出现了,他其实已经不存在了,我估计是一个虚拟的吴孟达。
走进生命哲学课
学会如何珍视生命,好好告别
发表文章4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82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