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发刊词:看见女性——自我与关系,性别与社会

作者:贾冬婷

2023-09-25·阅读时长5分钟

23228人看过

发刊词:看见女性——自我与关系,性别与社会

13.8MB
00:0010:04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三联中读的执行总编辑贾冬婷。很高兴再次通过音频的方式与大家相遇。近段时间,“女性主义”成为社交媒体上一个绕不开的热点话题。围绕女性主义与恋爱、结婚、生育、工作的关系,很多人激烈地表达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其中不乏“女性主义到底是什么”、“成为女性主义者意味着什么”等议题。

而在有记录的人类文明史中,女性主义又是一个非常短暂、非常年轻的社会命题。从波伏娃《第二性》中“身体是一种处境”的描述,到上野千鹤子提出“女性是一种处境”,今天,当我们谈起女性,可能更多不是一种实体,而是一个文化的规定,是一个想象,是一个等级阶序,而在这个等级阶序当中女性就是处在较低的位置上。“只要你相信平等,你就是女性主义者。”这是对女性主义(feminism)的定义,或许也是女性主义的定义中最宽泛的一个,也直指女性主义最核心的诉求,那就是尊重差异和追求平等的权利。

上野千鹤子


在三联中读的平台上,有70%以上的女性用户;三联中读的团队成员中,女性也占了很大比重。我们不仅仅把这个议题当成一个话题,也是在感同身受地进行实践。我们一直坚持邀请不同领域的女性学者、嘉宾参与内容共创,分享她们的所思所想。

在这个前情下,三联中读特别推出“从女性出发——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自我、关系与社会”精品课程,将女性放在不同的处境和关系之中,以水波纹的形式由近及远展开,进行观察和思考。课程邀请到7位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年龄段的女性学者,她们会从女性和自我的关系开始讨论,进而外扩到女性如何在亲密关系、代际关系中的自处,最后会将范围延展到整个社会,去探索女性在外部世界中的境遇。

在开篇中,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戴锦华老师,将带领我们短暂地回顾女性主义的百年历史,反思“女性不是生而为女性的,女性是被后天的教养和建构而为女性”这样一个概念,以及在女性主义的思考和实践中,我们应该保持何种警觉,使之不沦为一场“复仇行动”?同时,戴锦华老师也会启发我们去追问,我们希望用生命所给予的智慧,去创造出怎样的一种不同的选择和可能?

带着这些问题和思考,我们会回到女性的身体,认识女性身体的独特性。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研室副教授柯倩婷老师,会从当下的“服美役”以及服美役的后遗症,如厌食症,暴饮暴食,女性自我憎厌等社会问题出发,探讨女性要如何拥抱自己的身体,以及女性要如何学会应对和处理类似于“美役”这些社会“标准”?

生活中,你是否常听到这类偏见:女性更为温和迂回,女性更渴望安定,女性细致有余但魄力不足。当我们提到“女性气质”,似乎下意识就和温柔、体贴划等号。但实际上“女性气质”并非与生俱来,是女性在“文明”的规约下,“洗涤”和“内化”的结果,而这个“文明”恰恰是由男权文化所主宰的。这一讲,我们邀请了来自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谢晶,谢晶老师是巴黎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博士,长期关注女性主义议题,她将从身体出发,从哲学、文学等领域分享对女性经常被赋予的、内化的气质的看法;以及这其中的文化、社会缘故和理论。

 

扫码收听三联中读精品课《从女性出发——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自我、关系与社会》


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一些现象,比如穿短裙上街的女性会被“荡妇羞辱”,打赤膊的男性却很少受到指责;不少男性仍有“处女情结”,无论自身是否是处男……可以看出,至今男女两性之间的性道德和性规范依然是不同的。美国圣劳伦斯大学性别研究系助理教授王颖怡(Stephanie)将会从历史、种族和阶层流动等角度,分析当下大众的性道德是如何形成的。同时,我们希望通过这一讲的分享,可以多一些宽容,同时多一些思考:面对诸多关于女性性规范的问题和现象,究竟是什么让我们不舒服了?

最近,一部《再见爱人》将亲密关系中的性别议题展现在大众眼前:我们要怎么看待“恋爱脑”?女强男弱有可能吗?女性承担了多少看不见的家务劳动?“或许很多女性结婚之后不太爱谈性别问题,但事实上结婚之后性别问题才真正开始。”这一讲,我们邀请美国加州注册心理咨询师陈兑,陈老师是美国加州婚姻与家庭咨询协会和美国社会工作协会会员,拥有非常丰富的个人以及家庭心理咨询经验。在恋爱和婚姻关系中,我们会面临什么性别议题?如何用心理学的视角去看待它?后现代家庭模式中的女性,如何跳出“家庭共同体”,转而追求个人自主的?恋爱和婚姻是大多数人都要经历的人生阶段,在这一讲你会听到陈老师的分享。

从亲密关系中出来,我们将视线再向外延,去关注“代际关系”中的女性主义。在这一部分,我们选取了女儿和母亲作为代表。从五四女作家们作品中“自由的女儿”,到《都挺好》中的“女儿”形象,可以看出女性在挣脱了历史枷锁的同时,失去了自己的精神性别。身为女儿,要面临什么样的性别麻烦?这一讲的主讲人是英国公开大学社会学讲师、牛津大学博士唐凌。唐凌老师是性别研究、公共社会学的密切关注者,同时也是一位女儿。她会带领我们从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马克思女权的再生产理论来观看这个议题,并进一步观察从母亲关系中发展出的女性主义--对抗、相互原谅、和解。

《都挺好》

婚姻和家庭的确可以说是女性开始审视自我局限的开端。传统家庭结构的固有失衡,让身为母亲的女性常常在家庭中既付出更多精力和时间,也付出更多情感劳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吴小英老师,将从家庭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出发,探究“不婚不育保平安”的背后所蕴含的现实根基,找寻女性如何在追求亲密联结的同时,和具有独立意识的自我相处的出路,以及如何看待社会中“毒母“、“妈宝“等现象。

在课程的最后一部分,我们将放眼社会。职场女性面临着哪些困境?除了就业歧视、性骚扰、母职困境外,新时代和新技术造就的劳动力市场又会给女性带来什么影响?互联网时代的工作女性如何与父权制展开谈判?我们可以再次期待英国公开大学社会学讲师、牛津大学博士唐凌老师的专业讲述。

正如这门课程想要强调的主旨,女性主义不仅仅关乎女性,更关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当女性是人类的一半的时候,所有跟性别相关的问题一定同时是人类社会的问题,女性主义也同时是一种实践的人道主义。希望通过这门课程,我们能够看见女性,理解女性主义在自我、家庭、代际、社会中的涵义与实践,感知女性主义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超越性的价值和意义。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贾冬婷

发表文章79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345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助理、三联人文城市奖总策划。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从女性出发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自我、关系与社会

187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84)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