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6.6 父母和家长的定义都应该要更加丰富起来

作者:唐凌

2023-11-02·阅读时长8分钟

5018人看过

6.6 父母和家长的定义都应该要更加丰富起来

22.2MB
00:0016:08

黑人女权主义者贝尔·胡克斯(bell hooks)说,我们走上理论是因为我很痛苦,每个人都困在系统之中伤痕累累,这个系统指的就是资本主义父权系统,它让我们都受到了种种的创伤,谁没有一个破碎的原生家庭?

bell hooks

我们这里说的异性恋霸权是诗人Adriene Rich说的那一种,相对于其他多元关系而建立起来的,以某一种亲密关系为基准,其他都是异常的一种霸权,也是我们资本主义父权制下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带来的一种霸权。贝尔·胡克斯说“相信残存的人性总能拯救每一个破碎的灵魂”,当我们意识到父母也是困在系统中的人的时候,我们就踏出了原谅和解的那一步了。

爸爸,我不怪你犯了所谓男人都会犯的错,也不怪你没有像所谓邻居家的爸爸那样富有;妈妈,我也不怪你把我抓的那么死,我能感受到的最深的爱和最痛的疼痛都来自于妈妈。

每个孩子在父权之下或多或少都跟妈妈相依为命过,因为所谓的男主外女主内这样子一种分工模式,就是让妈妈成为我们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其他人都只能处于帮忙的一个体系里面,唯一照顾者的角色,所以没有人可以不爱他们的妈妈,没有人听到这两个字,不会潸然泪下,或者是至少心中有动容。而也很难有人在这样的制度里面真的不爱他们的孩子,多少人可以义无反顾都为另外一个人牺牲,在这个问题上或许确切的答案只有母亲。这大概是父权制下能规训出的最动人的伟大。但每每想到,我还是会泪流满面,母亲和孩子这样的近,近到完全没有边界,以至于某些本质主义者会无限放大母婴一体的那10个月,把它当做日后诸多行动的归因。

所谓的本质主义就是相信这个世界有一个永恒的本质,而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归因到本质中。但我们解释了这么多,就是想说这个世界上其实没有这样子的一个本质,所有的理所当然都是被我们的制度固定下来的一种文化,都是某一种的文化范式,是被规训出来的自然,但它既然是这样被规定出来的,我们就可以决定去改变这种文化,改变这样子一个世世代代被流传下来的创伤,我们可以不再踏入这一条,大家都觉得是理所应当应该踏入的河流

爸爸很沉默怎么办?爸爸可以不沉默,母亲也可以拥有除了母亲身份以外的其他的身份,精神分析下的原生家庭假设所有的家庭都是一夫一妻制,男主外女主内的核心家庭的模式,但家庭本身必须得要变得更丰富,我们要打破所有的问题,都归因到原生家庭的悖论。因为原生家庭本身并不是问题的核心,问题的核心在于它的前缀,在于去定义它,在于去规训什么是一个好的家庭,什么是一个完整的家庭的资本主义父权的论述资本主义父权制下的核心家庭才是问题的所在。很多问题不是通过反省内心,指责自己的父母就可以解决的。有些时候我们就是要去打破外因,打破外在有的结构,所有对于中心的仰望都必然造成对于边缘的伤害,更何况中心的这种模式本身才是问题所在。

我们刚刚说了很多我们去看心理分析的时候会遇到的一种模式,它其实是不适用于所谓的性小众的身上的,但对于性小众的一种分析,往往就是说你是不是经过了某一种的创伤,或者是你的一夫一妻制的家庭,原生家庭是不是本身就是不完美的,然后再去用不完美去诠释另外一种不完美,然后去真正加剧了这种创伤。

我们要的社会是每一种实践,都是在权力平等的过程底下有的一种实践,我们要的社会是不以某一种标准,不以某一种制度,不以别人走过的路作为衡量标准,而以每个人的真心真情,每个人能做出最本真的样子作为一种衡量标准。

我在英国的同事中有两位都有非常特殊的家庭实践,认识了她们以后,我也第一次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上可以有人这样的生活,她们两位都是女性,一位年纪不小,她参加过七八十年代的女权主义运动,领养了一个中国孩子。当时她其实是跟自己的女性伴侣一起领养中国孩子的,可是后面她们的家庭里面又多了一位男性的成员,于是在三位家长同时在场的情况下,他们一起将这个孩子抚养成人。

前两天她的孩子生日还请了我和我的同性伴侣去参加了生日派对。派对上有同事、男友、同学、朋友,大家都那样自然的跳舞,那样放肆的喝酒,我很难想象这样的场景会出现在我之前的工作环境里面,特别是同事关系有的时候会比较复杂,我们要建立更多的是一种礼貌,是一种防备,而不是所谓没有顾忌的打开。

我和我的伴侣也对这样子的成长,和对这样子一种人和人之间的沟通方式有非常多想要了解的地方,我们就大胆的借着酒精和音乐问她,你长到这么大了,长大的过程中,或许会不会有一种困惑或是其他的一些感受?

其实我们这样子的发问某种程度上来说是问题满满的,因为我们也是有一个非常固定单一的对于家庭的假设。但她完全没有被我们的问题而冒犯到,或许她从小到大某种程度上都在回答这个问题。她说,她长大过程其实感觉非常的幸福,因为自己除了母亲以外,还有另外两个家长都可以给到自己非常稳定,而且也非常有安全感的支撑。她说她想要一个东西的时候,一定会有一个家长站在自己这边,她不管做什么,都会很大胆地去做,唯一的困惑或许只有在小学的时候,她会想说自己是不是跟其他的孩子有那么一点点的不一样,但是其实哪个家庭的小孩不会跟其他的小孩有那么一点不一样,而且谁在小学的时候没有过这些个烦恼呢?所以家庭关系里面更重要的是清晰地知道,每一个家长都是真心真意地对自己的,这才是重要的,就是所谓安全感的来源。

因为当没有一个制度,把一个家庭里所有人都为了所谓的面子捆绑在一起的时候,你剩下的去支持家庭的唯一的东西不就是真心吗?多少关系有的只是一个外在的壳,是用面子维系的,但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最重要的当然是里子了。我们常常说我们要保护孩子的一种天真,但这种天真到底是什么?这种天真是它还没有被社会化,它还没有意识到那些外面的壳,那种面子是什么的时候,它能感知这个社会的,只有真心,只有初心,所以一个孩子可以很轻易地知道什么样的感情是貌合神离的,可以很好地感知到自己的主要照顾者,自己的家长是被困在这个家中,还是是快乐的,是悲伤的,还是一种貌合神离的。打破规则的爱最迷人的地方就在于它的里子一定非常真诚。

另外一个同事则是年龄很相仿的一位同事,她和她的伴侣一起抚养一个两岁的孩子,这个孩子是她的伴侣生的,两位的身份认同和生理性别都是女性,孩子有一个中性的名字,他叫我的同事叫妈妈,叫同事的伴侣叫妈咪,因为是邻居的关系,我们经常会串门,我们就可以很近距离地看他们如何抚养小孩。

两岁的孩子当然会注意力很不集中,她可能刚吃了旧的饼干,马上就要开始吃新的饼干,然后在吃饼干的过程中饼干屑也弄得到处都是,她没有办法很稳的坐在那边,经常一坐下就要跑去阳台上玩来玩去或是在地上打滚。

但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同事她的妈妈和妈咪没有骂孩子一句,而是给了她足够充分的耐心陪他玩耍,而且她们两个就非常自然的交替地陪孩子,交替地帮孩子处理,一个人陪孩子去阳台玩,一个人自然的就扫起了孩子弄在地上的一些饼干屑,然后另一个人又非常自然的把孩子举高高。看到这样子一种非常自然的交替育儿的过程也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真的是有一点甚至是悲哀,可能是一种大开眼界。

同事在这样的状况下还会跟我们说她要做更多,然后晚上她们小孩不刷牙的时候,他的妈咪会跟他说,你这样坚持己见是很好的,但是不刷牙会长小细菌,所以就在这样子的情况下,都可以看到她们不会去选择一种辱骂式的教育,我们感觉到更稀疏平常的一种禁止式,辱骂式,命令式的教育。可能这样子的一种教育某种程度上来说也不可以怪我们东亚的父母,因为其实这就是我们东亚的父母,把他们的工作场域里面的一些东西带入家庭的结果。

社会学里有一本非常重要的著作叫做《不平等的童年》,《不平等的童年》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白人家庭的小孩和黑人家庭的小孩,就算有了同等的学历,同等的教育以后,但仍然是白人家庭的小孩可以更好地参与西方的所谓中产的工作,为什么会这样子?

问题就回到了家庭教育之中,因为其实白人的家长一般来说都是中产的家长,他们做的工作可能是比如说金融行业或是咨询行业这样子的一种中产的工作,而在这样子的工作里面,他们经常要做的事情就是提出不同的方案给客户,然后想象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所以他们要经常做的就是一种坚持己见,相信自己的方案,相信自己的文案是最好的,工作的环境也相对来说比较需要和鼓励这样子的一种坚持己见。

而黑人的家长往往是一种蓝领工作,而蓝领工作常见的就是一种命令和服从这样子的一种上下属的关系,会比较少有扁平式的工作模式,所以黑人的家长回到家里了以后,就会跟小孩说你们不可以去反抗老师,老师说什么你们就要做什么,闭嘴做就好了,一定是要服从的,只有服从的更好的才可以在职场上有所谓的晋升。而对于白人的家长来说,他们回到家里就会教育小孩说,你可能不一定要完全的听老师的话,你可能会想想这个东西是不是真的有道理,如果你自己觉得更有道理的话,你就要去坚持己见,更加的去珍视自己的一种想法。

有的时候我就会在想我们东亚的这样子的一种家庭模式,看来也就是我们东亚更常见的工作里面的权利关系,在家庭里面的一种映射,在家庭里面一种镜像的反射。

但看到同事这样的教育方式,我还是会在想说原来真的有一种可能性,也是我们第一次看到所谓的性小众或者是多元的育儿,在我眼前这样的铺开,他们给了我更多的信心,也给了我更多的生活的可能性,让我觉得有一天我有没有可能去建立一个不一样的家庭。

所谓女权或是酷儿的一生不过就是一块煤炭。

这里想引用韩国诗人安度眩的诗《一块煤炭》作为结尾:

虽然有许多的说法 

然而所谓人生

是为了我以外的其他人 欣然成为一块煤炭 

从暖炕透出凉意的那天起 翌年之春 

在朝鲜八道的巷弄内 最美好的是

载运煤炭的车子隆隆作响

努力爬上坡道的光景

仿佛对自己该做的事了然于胸

煤炭让自己的身躯 

燃起火苗之后 

便不停歇地燃烧发热 

而每天享用热饭及热汤的我 

却浑然不知

我害怕全心全意地爱之后

会化为一团孤寂的灰烬

直到现在

我从不曾为了任何人 成为一块煤炭

几番细想

所谓人生

便是粉身碎骨

是为了下雪后光滑世界的某个清晨 

我以外的其他人安心行走 

而我却不知会创造的那条路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唐凌

发表文章13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2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从女性出发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自我、关系与社会

187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48)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