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达斯坦奇”哈孜木

作者:曾焱

2018-02-25·阅读时长10分钟

623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387个字,产生9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哈孜木 )

4年前,哈孜木老人带着全家从戈壁深处的乌伦古河河谷迁移到了现在这个住处。大屋簇新,是福海县委县政府专门拨钱为他修建的,外观上沿用了哈萨克族的传统式样,蓝色穹顶配上黄色的外墙明艳夺目,外面来寻访他的人从公路上就能看见。屋内是城里楼房的那种三室两厅,客厅墙上挂着冬不拉,还有三件哈萨克人节庆时才穿的那种刺绣长袍,其中一套据说是政府为他颁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时用过的礼服,老人平日里不穿它,在我们要求为他拍照时穿上了,热得满头是汗。

哈孜木是土生土长的阔克阿尕什乡齐勒哈仁村人,爷爷和父亲都是当地有名的“达斯坦奇”——在哈萨克语里,叙事长诗叫做“达斯坦”,讲述人就叫“达斯坦奇”——在族群里一向受人尊敬。哈孜木1932年出生,家有兄妹三个,却只有他具备了学唱达斯坦的天分,把家族这门技艺传了下来。老人告诉我们,他几岁的时候就听父亲唱,心里说不出来的喜欢,到12岁便正式跟着父亲学唱了。他也想不起来有过什么比较正式的授艺仪式,父亲答应教他后,每晚放牧回来就坐在炉火旁教他两小时,兴致好的时候唱四五个小时。古代哈萨克人不善用文字纪事,达斯坦全凭一代代口述。哈孜木从小放牧,没念过书,但有过耳不忘的异禀。他说,唱达斯坦的人“记忆力最重要,嗓子好坏没多大关系”。到15岁,哈孜木已经从父亲那里学会了20多部长诗,可以独自骑马出去表演了。

“达斯坦”是来自突厥语的一种叫法,在柯尔克孜语里称它“坎吉波斯”,蒙古族大多呼为“突兀勒”。在新疆,民间达斯坦的蕴藏量非常大。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新疆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马雄福告诉本刊,存量最多的是哈萨克族,目前已经搜集整理出版或载入名录的将近300部,成为哈萨克族文化根脉的一条主线;其次是蒙古族,他们有180多部;维吾尔族和柯尔克孜族各有100来部,塔吉克族、锡伯族、乌孜别克族也有少量保存。20世纪80年代,新疆民间文艺家协会开始组织收集民间故事、歌谣和谚语,虽然当时还没有将达斯坦列入计划,但在采集其他形式的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也抢录了100多部。2004年,国家正式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达斯坦入选国家级保护名录。哈孜木所在的阿勒泰地区福海县,早在1988年就正式把“哈萨克族民间达斯坦”列入了重点研究保护的民族民俗文化。1992年,福海县文学集成办编著了一套4册、34万字的《新疆民间文学集成长诗、叙事诗卷福海分卷》,2007年该县将“哈萨克族民间达斯坦”作为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成功,2008年又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到2009年,新疆民间文艺家协会完成了对200部达斯坦的整理和汉译。“新疆已经查寻到的长诗,总数可能近800部,就其数量,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法相比。立陶宛有‘长诗之国’的称号,那也不过300来部。”马雄福说。

文章作者

曾焱

发表文章58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128人

《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最美的新疆

东西方文明交融深处

1537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9)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