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2.1 石窟简史|兴起:佛教石窟寺为何最早诞生在古印度的山崖间?

作者:杨泓

08-30·阅读时长9分钟

5126人看过
在正式进入单个石窟的讲述之前,我们一起先回望历史,给大家送上一份石窟简史,了解这种起源于古印度的石窟形态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随着佛教的传播,经过漫漫长路,传入到中国,逐渐落地生根的。在这一讲中,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杨泓老师会带我们穿越回到石窟寺的诞生地——古印度,以时间为线,为大家提纲挈领地讲述佛教和石窟沿着丝绸之路的传播过程,以及石窟在中国的发展和不同时期的美学特征。杨泓师从中国石窟寺泰斗宿白先生,当年跟着宿先生一起考察石窟,他写作的《探掘梵迹》更是我们了解中国佛教考古的标尺指南。在这讲中我们邀请杨泓老师从宏观角度,为大家串联起石窟演变的历史线索,这样在后面进入具体石窟讲述时,能有一个认知上的坐标系可以参照,带大家更好地看懂石窟。

2.1 石窟简史|兴起:佛教石窟寺为何最早会诞生在古印度的山崖间?

35.8MB
00:0026:05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欢迎进入“了不起的石窟”,我是杨泓,我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这一讲,我来给大家讲讲石窟的诞生以及在中国的发展。

谈起石窟,它是佛教的古代建筑物,因为是在山岩上开的洞穴里进行造像、壁画绘制,所以我们通常称它为石窟。同时,因为它也是古人进行宗教活动的寺院,所以也叫石窟寺。中国的石窟寺,是源于佛教传到中国以后才产生的。大家都知道,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现在流行的区域是亚洲,主要是东亚,特别是东北亚和东南亚。而在印度,它已经衰亡,成了古代遗迹。佛教在印度产生,是由于当时印度的社会制度各方面导致人们需要一些精神上的寄托,所以需要一个新的宗教。

释迦摩尼的一生有多传奇?

目前我们知道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那么什么叫释迦牟尼?首先因为他是释迦族人,其次“牟尼”是圣人的意思。中国古代也管最有学问的人叫圣人,比如孔夫子叫“孔圣人”,那么释迦牟尼的意思就是“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尼原来是一个小国的王子,关于释迦牟尼的身世,我们不是根据历史著作来了解的,而是根据佛经。因为在佛经里,把释迦牟尼的传记叫做“佛传”,有几个经都曾记述。这段历史是这样的,相传公元前6~5世纪,在古印度的北天竺北(这个地区从现在的国界来讲已经在尼泊尔了),北天竺的迦毗罗卫国是个小王国,国王被称作净饭王,他有好几个王子,其中一个叫乔达摩·悉达多,这位王子观察到一些世间现象,想求得解脱,于是创造了佛教。

关于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王子,佛传中。传说他从出生到悟道,都很多神奇的现象,因为这是宗教宣传所需要的。悉达多投胎时乘着神象,由一些菩萨把他送到妈妈的身体里,被称作乘象入胎。母亲生他的时候,和寻常人不同,是她看到树上有鲜丽的花果,伸出胳膊想要攀摘,王子就从她的右腋下出生了。生出来以后他就会走路,走了七步,步步生莲花,要洗澡了天上就来了九条龙给他喷水,叫“九龙灌顶”。由于他生在城外的花园里,所以他的父亲就骑着大象把他抱回宫里去了。此外,释迦从成长到青年也是很健壮的,所以有很多相关的故事,比如他和他的兄弟们王子比武射箭,他力量能够做到把大象抛起来。

悉达多在王宫里感觉烦闷,于是就出小城去游玩。跟中国城一样,这座城也是方形的,有四个门,四个门中看到的四个现象就显示着人的一生:生、老、病、死人生的各种痛苦,在四门里都感觉到了。从此,他不想再享受宫里富裕优裕的宫廷生活,而是去思考如何创造一个能够让民众解脱的宗教。所以他逃出宫里,去到原野去苦修。但父母不让他出去,他就骑着白马,让四天王来给他捧着马足,把他托着出了城,到旷野的大树底下开始修行。此时,白马就跟他告别了。

莫高窟第329窟 西壁龛顶藻井《乘象入胎》《夜半逾城》壁画

在佛教的绘画和雕刻里都有“白马吻别”的情景:白马吻他的脚,然后离开,他自己在园里修行。释迦开始是想采取摧残身体的一种苦修办法,但是苦修了很长一段时间,人已经都像骷髅一样,却并没有悟出什么道理来,所以他发现这种苦修是不解决问题的,这样他就转而去到了菩提树下,结跏趺坐。结跏趺坐就是佛教里大家看到佛像和僧人的坐姿,是古印度的一个普通坐姿,用俗话说就像北京的盘腿坐着,但是北京的盘腿坐是把两脚放在前面,趺坐不是,趺坐要将两个脚盘着腿翻上来,让脚心冲上,这种坐姿是很稳定的。大家如果做瑜伽也经常有这种坐姿,这种坐姿可以使人很稳定地坐很长的时间。那么他就在菩提树下结跏趺坐,铭心思考,最后就悟出来一个能够使人解脱的宗教和理论。魔王看见他快要修行成功了,便要给人制造各种困难,因为如果人人都信佛教、修行成功了,魔王自然就无法发展那些侵害人的事情。于是就开始带着各种魔军来吓唬释迦,拿各种兵器来对待他,让他不能悟道,但是他始终不为所动。最后就叫“降魔”,魔王没办法,所以释迦降魔以后就真正悟道了,进入了“初转法轮”,就是开始在大树底下给人家讲道,所以叫“转法轮”。那么什么叫“法轮”?从佛教的壁画里可以看到,就像车轮,也就是现在印度国旗中心的那种轮,那是印度对于宗教的最高信仰的象征。不仅佛教有,别的教也有。所以转了法轮,不但人来听经,动物都来听经。所以现在转法轮的图像,最典型的是中间一个法轮在转,两边两个野鹿跪在旁边听经,这一直传到后来的宗教的造像里。现在最典型的就是藏传佛教造像,比如大昭寺屋脊上,中间法轮两边两只鹿,大家去都可以看到,很形象的。

什么是“佛传”、“佛本生”故事?

因此,佛一生的故事,就被后来的佛教信徒整理成佛经,把佛这一生的经历故事,称作“佛传”。那么又把印度民间的各种传说,关于野兽的传说,都收集起来,当作佛的前生,称作“本生故事”。所以在佛经或佛教壁画、雕刻里,可以看到两套,一套就是“本生故事”,佛变成圣人以前的那一部分,比如猴王本生、鹿王本生等。然后佛从降生就是“乘象投胎”,一直到他最后离世,这叫“佛传”。据说佛是在他80岁的时候去世的,去世在佛教里称作“涅槃”。关于他去世的传说,说他是侧卧躺在那儿,拿一手支起来枕着去世的,所以在佛教后来有像以后,涅槃像都是这种姿势。中国的老百姓因为他是睡卧状,就叫他卧佛,大家最能够看到的晚期的卧佛,就是北京八大处的卧佛,老百姓都管它叫卧佛,以为他是在睡觉,实际上他是灭度了,涅槃,就是死了。他死后,按照古印度的习俗火化,火化以后他的尸骨就留下一些骨节核,这些东西就被称作舍利。

当时据传说八个小国的国王都来要争舍利,然后这舍利就被分成了八份,分别放在当时一种特殊的盛舍利的,罐子似的容器里去埋葬。后来到阿育王的时候,就把这些舍利又收集起来,据说在全世界造了八万四千塔,把它分在各地。所以根据这个传说,好多中国的寺庙佛塔都跟阿育王有关系,是这样的情况。关于舍利的问题,我们以后再讲,因为和石窟不是关系特别密切。

由于佛教的信徒越来越多,所以佛教的信徒就尊称释迦牟尼为“佛陀”,佛陀这是译音,是先觉者的意思。咱们早期就是翻成“佛陀”,后来直接就去掉“陀”就成“佛”了,所以现在中国都称这个像是佛,而且释迦牟尼后面也加个“佛”字,叫释迦牟尼佛,变成两个称谓重叠了。

所以这就是佛的两个名称,一个是释迦牟尼,就是释迦族的圣人,一个是佛陀,就是先觉者。佛陀在中国也有被翻译成“浮屠”的。“佛陀”和“浮屠”两词是翻译的不同,根据的是两种古代的语言,它是印度的古代俗语,但是后来传到西亚,就转成吐火罗语; “浮屠”是根据古代印度的俗语翻译, “佛陀”是根据吐火罗语翻译,但它们都是一个意思,就是佛、浮屠。同时因为在印度早期没有佛像,代表佛的形象是塔,所以在中国的佛经里,“浮屠”也是塔的意思。

石窟为何会诞生在山崖间?

那么在释迦摩尼开始讲经传道的时候,并没有寺庙建立,他是在旷野的大树底下、树荫下给观众讲经,然后信徒越来越多,有的信徒就提供他的领土里的花园来供他讲,所以比如野鹿苑就是这样的情况。后来信徒越来越多,有的信徒就提供一些建筑物,在佛经里叫“精舍”,就是这些信徒修行、休息的地方,逐渐就发展成最早的寺庙。随着佛教有了寺庙以后,由于印度当时当地气候比较热,有些宗教活动就在山洞里进行,环境阴凉、避暑,这些专门开凿为宗教用的山洞,就是石窟。但是印度最早的石窟,据记录不是佛教的石窟,是当时孔雀王朝的阿育王为“邪命外道”建的石窟,此后就开始专门造石窟来进行宗教活动。

目前在印度保留的佛教石窟主要分布在北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据说从公元前2世纪的后半叶起开始有佛教石窟的修建,那个时候佛教传到了西印度地区。当时西印度地区的统治者沙多婆訶那王朝的王不信佛教,而是信婆罗门教,但他容纳了各种宗教在他的境内流行,包括佛教。所以早期的佛教石窟或者说前期的佛教石窟,就是在沙多婆訶那王朝统治时期构筑的。后来王朝灭亡了,佛教石窟的修建也中断了一段。再以后就是公元4、5世纪,出现了另外一个王朝,也信婆罗门教并且容纳其他宗教,这个时候传到西印度的已经是大乘佛教,于是瓦加塔格王朝接受了佛教在这里开凿石窟。所以现存的印度佛教石窟分成前后两期,或者早晚两期,早期是指公元前2世纪后半叶,也就是公元前150年到公元前100年这个阶段,后期是指公元4~5世纪,这两个时期印度的佛教石窟建筑也有些不同的变化。

石窟可以分成哪几种类型?

石窟中的宗教活动基本可以分成两大块,一块是信徒礼拜、听讲经,供养佛的场所,另外一半儿是佛徒生活的场所,也就是僧人,中国俗话叫和尚。所以石窟就分为这两大类,由于它功能不同,它的建筑结构也不一样。先说礼拜窟,礼拜场所的印度语翻过来叫“支提Caitya“,我们翻成中文一般叫它“塔庙窟”。这种石窟的特征是在后部有供佛徒围绕礼拜的塔,而塔在早期就代表“佛”,因为当时是不设佛像的,佛像很晚才出现。因此这种窟在中国来讲就等于寺庙,而它的主要礼拜对象是塔,塔的印度译名就叫“支提”。


再有一种从佛徒居住时也可以礼佛的精舍发展的,一般的称作“僧房窟”或者“精舍窟”,它的印度名称翻译过来叫“毗诃罗窟Vihara”。所以佛教的石窟在印度就分成这两大类型。从现存的石窟看,塔庙窟占的比例稍小一点,因为它开得要大、要更豪华,数量上毗诃罗窟则更多一些。僧房窟就是毗诃罗窟Vihara,它的标准造型是有一个大的方形窟室,然后在左、右、后三壁各开很多小的窟室,这些小窟室都是平面方形的一个小室,用于佛徒或者僧人的修行,而中间的大的可以用于礼拜或者其它宗教活动。目前在中国保存下来的僧房窟中,最典型的大室旁边小室的僧房窟,目前只有敦煌石窟的第285窟。


印度孟买 坎赫里石窟 僧房窟

现在在印度保存下来的佛教石窟,都在西印度的马哈拉施特拉邦,数量还不少,比较大型的石窟都是石窟群,一群有多个石窟,主要有阿旃陀石窟Ajanta、奥兰加巴德Aurangabad、珀贾石窟 Bhaja、比德尔科拉石窟Pitalkhora等等。这些石窟里,中国民众了解最多的就是阿旃陀石窟,因为新中国成立、中印建交以后的50年代最早来中国举办展览的就是阿旃陀石窟,而且当时还出版了阿旃陀石窟的壁画,这样使中国的一般群众对阿旃陀石窟印象特别深刻。巨大的石窟群现在在印度保存的还是不错的。刚才已经讲到,塔庙窟的数量占比例不多,比如在比德尔科拉石窟群Pitalkhora里,现在保存了13座石窟,其中塔庙窟只有5座,它比例比较小;阿旃陀现在保存有30座石窟,也只有5座塔庙窟,但是塔庙窟一般都大,更豪华。

塔庙窟的结构主要是在山崖间开凿石洞,在石洞的后部是半圆形平面,在那里布置一个‌窣堵波(梵语stūpa的音译),就是塔,然后前面设一个前堂,是长方形平面,两边有柱廊,再前面就是窟门,窟门前有的有前廊,窟门有很豪华的雕刻,特别是大门。此外,石窟的辅助建筑还有水池等等。因为石窟都是佛陀的捐赠款来修建的,所以石窟里常常用雕刻记录廊道、水池、大门的修缮者等等。所以塔庙窟基本上是这样一个形状,后边有半圆形平面的后室,中间是一个圆形的塔,佛徒礼拜的时候就绕塔礼拜。所以到现在为止,寺庙礼拜都是环绕右旋礼拜,大家都习惯了。那么所谓“右旋”指的是佛塔的右边,也就是说,不是指我们面对着它,应该从左边走,而是指佛本身的方位。同理我们在看记载寺庙、石窟的文字时,它所表述的“左右”都是讲佛的“左右”,不是我们进去面对它的左右。前期的塔庙窟里除了塔以外,还有一些象征物,比如法轮、佛足、三保镖,这些都代表着佛,塔但在其中是最主要的,所以礼佛就是礼塔。但是在印度石窟的后期,公元4~5世纪的时候佛像已经流行了,所以塔庙窟开始在塔前雕造佛像,礼佛不光是旋塔,还有佛像,以上这是塔庙窟的变化。

《中国石窟:克孜尔石窟一》 克孜尔塔庙窟

今天这一讲就暂时讲到这里,再见。

走进珍贵的佛教宝藏中
开启一场石窟漫游之旅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杨泓

发表文章9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人

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了不起的石窟

全景式解读十大佛教艺术宝库

46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53)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