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2.4 石窟简史|兴盛:北魏王朝为何花费巨大财力、物力开凿石窟?

作者:杨泓

08-30·阅读时长5分钟

2679人看过

2.4 石窟简史|兴盛:北魏王朝为何花费巨大财力、物力开凿石窟?

20.5MB
00:0014:57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欢迎进入“了不起的石窟”,我是杨泓。到了北魏时期,中国的佛教石窟寺出现了一个非常大的变化——新的由帝国中央来开凿的石窟出现了。因为在那个时候,北魏对中国西北、北方中原地区的统治基本形成,虽然没有完全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但是基本从中原北方一直到西北地区的广大的土地都在北魏王朝的控制之下,这样就开始出现了真正由王朝中央来控制石窟开凿的新的局面。它与在河西地区那些局部的、割据的小王朝是不一样的。因此中国的石窟寺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其代表就是现在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全景 水野清一、长广敏雄(日) 摄影 1952年

北魏王朝为何佛教盛行?

北魏是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政权,其发源地在东北的兴安岭,后续向西、向北迁徙,经过了内蒙古的广大地区,进入山西的北部,最后定都到平城,平城遗址就是现在的大同。在那里,北魏王朝发展,最后控制了中国大陆的北半部,与南边的南朝形成对峙,使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北魏佛教的历史,在正史上有记载,在《魏书》里有一个《释老志》,“释”就是释迦,“老”是老子,讲宗教的,这个志是北魏在《魏书》里独有的。那么恰巧这个《释老志》把北魏佛教的信仰的开始,中间的波折,灭法毁佛,到后来又复法,还有当时的佛教和道教的矛盾斗争都记录得非常清楚。也就是在《释老志》里,清楚地记载了云冈石窟是在和平初年开始修建的。《释老志》里也说清楚说北魏早期因为是一个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最开始的信仰并不是佛教,聚集在大兴安岭的山里,距离西边能够跟佛教有联系的地方都没有交往,更不用说与西域到印度的关系,所以《释老志》里记载那个时候的北魏还没有佛教。到了定都平城以后,北魏逐渐发展,不断壮大,新统治的区域里的民众工匠都不断地向都城迁。比如平定河西地区以后,把凉州的平民、工匠,包括佛徒都迁到了平城。所以这样,平城的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一样,不断发展壮大,而各地的工艺技巧,包括建筑的工人、雕刻的工人等各方面,都从各地从长安、从凉州、从齐,都集中到平城,造成在平城有一个雄厚的进行新的艺术创作的基础。他们最后聚集起来创作的,就是现在我们能看到的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

北魏开始信佛教的历史,从记录来看,最早源于道武帝拓跋珪天兴元年(公元398年),下诏在京城开始修建佛寺,为已经有信仰的佛徒提供礼拜的场所。在这以前,佛教已经开始在北魏的都城平城有所发展,但是到了天兴元年,皇帝正式下诏修建佛寺,从这开始,佛教在北魏的都城就开始大发展。但是在佛教大发展的情况下,道教也在同时发展,于是就出现了道、佛的矛盾。皇帝往往是既重道教也重佛教,最早还是以道为主,像道武帝也是这样的,他也崇信佛教,也让建佛寺,但是当宗教影响到政治的时候,特别是出现了和武装有关系的时候,统治者就不会不管了。因为中国与西方不一样,没有国教,西方的小说《三个火枪手》那个时候法国国王和主教那是分庭抗礼的,像咱们现在下国际象棋,最厉害是主教。它有国教,而且规定人民必须信奉这个教,宗教是排他的,你不可以信别的,别的就是邪教,在天主教统治的时候,那就得烧掉了,烧死了,那是异教徒。但是在中国情况不是这样的,虽然皇帝也信黄老之学就是道教,也信佛教,也设立政府管僧人的,像僧人统、道人统,但是它并不是国教,也没有政治权利,所以跟西方是不一样的。所以许多西方学者在研究中国的佛教石窟等,常常按西方人眼光来看,那就完全不对了。

为何中途开始残酷“灭法”?

北魏的皇帝发现佛教对政权有妨碍的是太武帝的时候,拓跋焘开始也是道教、佛教都信,但是他更偏重道教,这个在《释老志》里都记录得很清楚,特别是他宠信的一些臣子是很主张道教的。但是出现了灭佛事件的一个转折点,就是他去长安平盖吴的暴乱,他领兵到长安了,结果长安的大寺庙里种麦子,于是北魏的一些管马的官员就跑到寺里的麦地去牧马,结果和尚就以招待这些官员,最后他们看到那庙里边保存了很多官员们的财物,另外还有大量的武器,还有妇女,所以就把这些现象报告给太武帝了。太武帝听了就大怒,于是就开始认为这些寺庙起码与盖吴暴乱有一定关系,寺庙怎么能够有武装?这些各种各样不是宗教行为应该有的现象就引起了灭法。他在太平真君七年(446年),下诏灭法,在北魏全境拆佛寺、砸像,要求和尚还俗,不还俗就杀掉。太武帝灭法以后,不久就去世了,皇太子继位以后,立即就恢复了佛教。

北魏的灭法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佛教的发难,在佛教发展的历史上有三次,而且恰巧所有的皇帝都是带“武”字的,北魏的太武帝,后来是北周的武帝,后来是唐武帝,“三武灭法”,但是每次后来都是又复发了,所以虽然经过了几次灭法,并没有完全阻止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复法以后,北魏政府就设立了由僧人里提拔的专门管僧人的一个官员,叫道人统或者僧人统,昙曜就做了这样的官员。昙曜是凉州僧人,到了在平成,经过灭法,他反正是躲过了灭法一难,他隐匿起来了,最后复法以后才又恢复的僧侣的身份。经过灭法这个大的政治事件,对北魏的僧人那是很大震动的,所以复法以后,他们就懂得在政治上必须尊重、依靠最高的统治者,皇帝。其实在灭法以前,有的和尚就已经认识这个问题了,比如名僧法果,道武帝的时候,法果拜皇帝,当时因为宗教的关系佛徒不拜皇帝,僧人不拜皇帝,拜释迦,于是人们问他说:你怎么这不是没遵守宗教的礼仪吗?法果就说道:“武帝就是当今如来,皇帝就是当今的佛,我不是拜天子乃拜佛耳,就是我没拜天子,我拜的是佛”,所以就已经有这样的认识。

为何投入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开凿云冈石窟?

复法以后,在平城就开始恢复佛寺的建设,在兴光元年就在平城里建了五级大寺,在寺庙里为太祖以下的五个皇帝,每位都铸造1个释迦像。所以到了昙曜负责僧人的管理以后,他也是受到了灭法的教训,认为把佛造得越大越雄伟就越难以破坏,所以他在和平初年(460年),报告皇帝以后,就在云冈地区开始建造5个大像的佛窟。那么正如我在前面讲的,平城是聚集了当时北魏统治地区里各地的重要的工匠建筑师,所以这些人都把他们的才华放到创建云冈石窟这样的大工程里去。

昙曜五窟

昙曜是开凿了5个大型的石窟,我们习惯就称为“昙曜五窟”,这5个洞子在现在的云冈石窟的编号是第16-20窟,是5个巨大的,平面是椭圆形或者马蹄形,窟顶是穹窿顶,里边雕造佛像。5个洞子中4个洞子雕造的都是释迦佛像,只有1个洞子雕的是未来佛弥勒像。据分析,可能弥勒像是指景穆帝,就是景穆帝没能继位就去世了,所以就用未来佛像来代表他。其他的就是另外皇帝,除了在位的文成帝以外,就是前面的三位皇帝道武帝、明元帝和太武帝,一般就认为因为第17窟是弥勒就是景穆帝,16窟就是现在的那位皇帝,剩下的三个洞子就是前三帝。 “昙曜五窟”的造像有个特点,基本都是三佛像,主尊在中间,旁边两位立佛,主尊的佛像高度都在15米以上,低的在15.8米,高的到16.5米。因为第20窟前边的窟顶在早年崩塌了,塌掉了,就把窟内的坐佛就变成了露天大佛,所以后代一直到现在,到云冈去,进入人们眼帘的首先是露天大佛,大家都认为露天大佛是最大的,其实它在“昙曜五窟”谭里,身高是倒数第二。

走进珍贵的佛教宝藏中
开启一场石窟漫游之旅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杨泓

发表文章9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人

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了不起的石窟

全景式解读十大佛教艺术宝库

46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3)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