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鲁伊
2018-02-25·阅读时长7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995个字,产生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鲁伊)
( 解放军总参通信部前副部长、中国卫星应用大会主席杨千里 )
三联生活周刊:有一种说法,地球静止轨道上的位置和频率是对一个国家未来影响重大的稀缺的不可再生资源,是这样吗?
杨千里:是的,但要具体分析。不同的应用卫星及星座使用不同高度、多种形式的轨道、轨位。现在大家看到的,是赤道上方3.6万公里地球静止轨道上的激烈争夺,这个争夺主要体现在各国对地静止轨道通信卫星上,要在这有限的360度圆圈上分一杯羹。中国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按照国际电联先登先占的规则登记迟缓一步,常用卫星通信频段的对地静止轨位资源十分紧张。而早就进入太空时代的美国和俄罗斯等在这个问题上就好得多,他们在地球静止轨道位置上占了很多,不用争。按照美国“忧思科学家联盟(UCS)”的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现在有1000多颗在轨运行卫星,大多数不在这个轨道上,比如导航、遥感卫星、星座卫星、科学卫星等。
回到卫星的问题上,现在大家都说阿瑟·克拉克是人造卫星的预言者。实际上,在他之前,早就有科学家提出过人造卫星轨道及地球静止轨道的概念,这是简单的牛顿力学,一个卫星发射到多高需要转得多快,到哪一个高度就可以和地球同步,在赤道平面内的一定高度可保持对地球的相对静止等,只要计算一下就能知道。但克拉克提出,如在这个静止轨道上每隔120度放一颗通信卫星,那么只需要3颗卫星就可以覆盖除了两极以外的全球表面,从而实现远距离通信。其实通信卫星就是高高在上,快速奔跑在太空的可以绕过地球曲率阻挡的通信中继站,它站得高、看得远。可见,用卫星来帮助通信,不一定非要将它挂到3.6万公里的对地静止轨道上,低一些、高一些,都是可以的。只不过此时从地球上看卫星,卫星是移动的,地面的微波卫星通信天线要有较复杂的伺服跟踪装置。而且使用非对地静止轨道卫星而又想保持连续不断的通信,常常需要多颗卫星组成星座,系统的设计、运维较复杂,费用也会较高。所以现在多数卫星通信系统采用对地静止轨道,而静止轨道上的轨位也就显得特别紧张。
发表文章51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22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