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丘濂
2018-02-26·阅读时长9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822个字,产生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丘濂)
从学院到公司
“他本来可以成为一名在学术上有所造诣的科学家,却选了一条不同的道路,去了IHS能源公司。对此我表示理解。”薛锋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时的导师罗利(David Rowley)告诉本刊记者。在网上流传的唯一一张关于薛锋的图片里,他戴着黄色鸭舌帽,鼻梁上架着一副大大的眼镜,和几个人并排站在安徽岳西的大别山宾馆门前。拍下这张照片的人正是罗利。罗利说:“我们一共去过大别山和桐柏山4次,研究超高压下的地质变质与剥蚀现象。那次是其中的一次考察,在1993年12月。”
薛锋于1965年出生在陕西省丹凤县,1992年在中国西北大学拿到了地质学专业的硕士学位,1993年成为罗利教授的博士生。在众多的博士项目申请者中,薛锋凭借一段在德国的研究经历脱颖而出。薛锋是洪堡奖学金的获得者,赴美前曾在德国约翰尼斯古腾堡大学(Johannes Gutenberg University)随可罗纳教授 (Alfred Kr?ner)做了6个月研究,之后联合发表了几篇有关北秦岭地质构造的论文。“可罗纳教授在地质学界非常著名,那几篇论文的质量又高,理所当然我对薛锋很感兴趣。”罗利说,薛锋在读博士期间的表现也没有让罗利失望。罗利告诉本刊记者,“他是个特别刻苦的学生。他花了许多时间在田野收集样本和绘制地图,回到实验室后,又会下同样的工夫来做地球化学和岩石学分析。”
发表文章128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490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笔,毕业于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专业。美食、传统文化和城市话题爱好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