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孤独求败”的理查德·耶茨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2-26·阅读时长5分钟

751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996个字,产生1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 / 苌苌)


( 电影《革命之路》剧照 )

从创作生涯看,理查德·耶茨不算是一个成功的作家。创作者最怕的是怀才不遇发生在他身上,而且是在当代美国社会,他终其一生都没能进入职业作家的理想生活状态,不得不打各种临工来维持生计。从他创作的内容看,几乎和他的人生一样令人郁闷。他擅长描写中产阶层普通人的生活和梦想或际遇,主题却是失意,他觉得编造充满巧合的大欢喜结局有悖他的人生观。以致有人说,比读惊悚小说更怕读耶茨的小说,因为那种失意和我们自己的生活几乎就在翻掌之间。尽管耶茨的行文流畅,节奏也把握得很好,在他近年重新得到关注之前,他所有的小说发行量都没有超过1.2万册。

但另一方面,理查德·耶茨被誉为“作家的作家”,深受美国几位优秀作家推崇。精于文学评论的小说家冯内古特和琼·迪迪安都是他的拥趸。雷蒙德·卡佛的传记中,提到他特意去见耶茨,卡佛的小说深受耶茨的现实主义写作风格影响。“卡佛的行文风格与耶茨有一定的相似性,不过卡佛在一位得力编辑的大力删改下,才形成了独特的极简主义风格,每篇小说有很多的留白给读者想象。若不是这样,耶茨应该在他之上。耶茨吸引人的是他无比真实,还有细腻,可以捕捉一个小小的动作,来表达众人都感同身受的情绪。”同为卡佛和耶茨的译者孙仲旭这样告诉本刊记者。

孙仲旭翻译过耶茨的《复活节游行》,这本出版于1976年的小说的第一句话,就为整本书定下了基调:“格兰姆斯家的两姐妹都不会过上幸福生活,回头看,总是让人觉得问题始自她们父母的离婚。”姐姐萨拉循规蹈矩,当专职主妇,似乎生活美满,只是后来妹妹爱米莉才得知她长期忍受家庭暴力,染上了酗酒,又缺乏谋生能力而无法离家出走。爱米莉性格文静,她的丈夫性无能而心理变态,最终导致两人离婚。随着父母、姐姐先后离世,最后爱米莉在世上孑然一人过活,而且也像母亲和姐姐一样,染上了她避之不及的酗酒的毛病。耶茨仿佛看透一切,执意要把以主人公爱米莉一家为代表的美国中下层人生活中所有的不如意展示出来,文字像刀子一样直插人心。冯内古特说:“福楼拜以来,少有人对那些生活苦不堪言的女性抱以如此的同情。”也许耶茨自己的一番话可以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的写作:“我的作品有一个并不复杂的主题,那就是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一种无法逃脱的孤独中,他们的悲剧也在于此。”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

发表文章6066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986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冯小刚与感伤主义

一枚多方营造的催泪弹

1831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1)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