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如果让我对15年前的自己说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2-26·阅读时长11分钟

1173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550个字,产生1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 / 杨浪)


( 杨浪 在三联生活周刊的日子: 1993~1994 )

是1994年的8月下旬,和平饭店一楼的大堂咖啡厅。还是老董,还是眼镜片后那亲切的笑容。第一次与董秀玉先生见面在一年半以前,那时候有钱刚先生、陶泰忠先生,为的是同一件事:《三联生活周刊》的创办。

“‘史’前期”

现在讲的这些事儿几乎要叫做“历史”了。1993年4月10日,《中国青年报》上刊登了一则有关《三联生活周刊》的招聘启事。以钱刚先生为主编的编辑部一共收到了800多份应聘信。由钱先生设计的那场新颖、别致的招聘给许多相关者留下了印象。8月,应聘的15名记者开始了堪称严格的职业培训。先后参与过周刊筹备的“主笔”们多是传媒界人士,胡舒立、贺延光、陈西林、王安、何志云、毕熙东、杨迎明、郭家宽等最初是以招聘考官和培训老师的身份参与周刊孕育的。此后的9个月里进入了紧张的筹备阶段,每周,“主笔”们带领记者策划选题、讨论写作,在每周编号印制的所谓“空转作业”里,不但有当周的“封面故事”、各个栏目选题,还包括报道进入的角度,具体实施的技术路径。当年的年轻记者曾写道:“这本是一次雄心勃勃的集结,集结的名单足以使人和新闻出版单位惊讶乃至震动——它几乎包括了北京主要新闻出版单位的出类拔萃者。其中的含义只有一点:一本真正意义的周刊的出现,意味着我们极有可能加入国际性的新闻角逐。”到1995年5月,先后出版了印数极少的5期“样子本”,那时候我就说,若干年后这批存世稀少的出版物会成为中国出版史上难得的收藏品。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

发表文章6066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986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我们与这个时代

1995~2010

1535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4)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