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2-26·阅读时长10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325个字,产生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朱步冲)
( 朱步冲
在三联生活周刊的日子:
2002~至今 )
2010年,按照中国人习惯以当年某个重大事件将其命名的习俗,似乎可以堂而皇之地称为世博年。从电视购物频道里各种名目繁多的主题收藏品到矗立在世博园区内,外形宛如中国古代冠盖、颜色大红的中国展馆,似乎都在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即中国既有经济与组织上的能力承担这样一件繁复浩大的盛事,亦拥有足够的技术与文化成果以供展示与分享。在这种情况下,《三联生活周刊》要做出一期彰显自身话语权与独特视角,关于世博会的厚重封面报道,早就成为板上钉钉之事——而“如何做”这个既简单又至为复杂的问题,却一直横亘在整个编辑部面前。3月底,主编朱伟特地召集苗炜、舒可文、李鸿谷等编辑部高层以及许多周刊同僚在办公室里开了一个严肃而漫长的“神仙会”,得以列席的我在兴奋紧张之余,也不免开始推敲。这次讨论的结果,有了一个叙述最终落脚点以“理想国”概念的噱头,超越了对于历届世博会本身历史的盘点与罗列,将焦点集中在技术进步与人的关系上。出乎意料的是,我被主编委以重托,让我撰写封面主文,任务就是以有限的篇幅为读者提供某种浓缩式的简约回顾,并将150年来人类的发展与进步纳入某种宏大的理论框架之中。
按照自己的老习惯,在主编分配任务时,我已经习惯性地拿出那个有点陈旧磨损的三联书店记事本,开始勾勒这篇文章结构的“立体图”。在这个存在于三坐标系统的立体矩阵里,首先要依据时间坐标,确立一条竖直的“行动线”——任何特定工作最终指向的目标,即这篇文章试图传达给读者的总体观念——关于人类进入工业时代以来,技术进步究竟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另外,被“行动线”贯穿的,是许多个“平面”与“块”,即被这些进步影响的人类生活与生产的不同层次和领域。而它们的交汇之处,就是一些理应关注的焦点问题与事件:诸如化学肥料,无土栽培技术的发明遭遇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人口激增时,所引发的“绿色革命”。
幸运的是,在前期准备工作中,我们已经做了一些初步的资料收集和梳理工作——主编曾有远见地叮嘱我在最初阶段整理一张分类表,历数那些在历届世博会上亮相,改变人类物质文明与社会的工业科技成果——蒸汽机与蒸汽机车,转炉炼钢法,机械计算机,电话,乃至宇航飞行器与工业机器人,诸如此类——作为基本资料与同事分享。从这些表面上的切入点,我们不难看出,它们常常是与某些焦点问题关系密切的象征性个案:诸如1851年在伦敦水晶宫世博会上亮相的麦考密克收割机:这台由美国弗吉尼亚农庄主塞勒斯·霍尔·麦考密克发明,带有地轮驱动切割刀、拔禾轮和集穗台的新奇机械,能够使得两个劳动力数小时内就能收割一英亩小麦,而利用传统方式,同样的工作量需要40小时才能完成。如果采取某种“大历史”观念来考量它诞生的年代,以及当时美国的经济社会状况,就会发现,它无疑是大规模机械化农业时代到来的讯号——借助这项发明,美国小麦产量在19世纪50年代从1亿蒲式耳上升至1.73亿蒲式耳,同时成功地将农业产业人口挤压下降,进而带动城市化与工业化。如此以某件非常事件或“奇闻趣事”为引线,激发读者好奇心,就能使得他们得以放宽视界,看到长期发展态势,而不会如坠五里云雾之中,时而被连续不断,彼此看起来毫无干系的人名、统计数字所激怒,失去耐心;抑或感觉某一事件无法诠释,必须倒退到谴责历史当事人品行之愚顽不肖,方能释怀。
发表文章6066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47986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