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方建勋
08-29·阅读时长8分钟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给“国人的非遗文化课”系列之“文房四宝”专题,我是方建勋,一位对书法创作、书法研究、书法教育与书法传播有着浓厚兴趣的“书法人”,今天有幸在《三联中读》这个平台上开课——关于“文房四宝”的专题课程。在这门课程中,我们来聊一聊“文房四宝”,也就是笔、墨、纸、砚。这一门课程进入的角度其实是关于物人与书法与历史这几者交融的一门课程。
笔墨纸砚,人生“清玩”
作为中国人对于笔墨纸砚都不陌生,对于那些练习书法的人来说,笔墨纸砚可以说是最好的清玩,对于中国人来说,还常常有一种“毛笔情结”,常常羡慕那些写一手“好毛笔字”的,就像我小时候看到大人们写春联,我也想我长大了,要是能够像他们那样,把春联的字写得美美的该多好,后来我就真的走向了书法的道路。
相比于古人练书法,今天脱离了实用,主要是为了什么?为了审美,因此显得练书法更纯粹了。早一天练字,早一天享受书写的愉悦,这就像宋代的文人书法家欧阳修说的,自己练习书法总觉得写不好,达不到古人的精妙,但是“若以为乐,则自是有馀。”练字的过程本身是很享受的。更有意思的是,欧阳修的朋友苏舜钦,是一位书法高手,书法史上著名的怀素草书《自叙帖》的前六行由于缺失,就是由他补写的,写得神形皆备。苏舜钦说:“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精良的笔砚纸墨,书房里一放,与明窗净几交相辉映,就成为人生的一大乐事。
文房四宝,是书法艺术的“物质基石”
中国书法的发展,伴随着汉字的诞生与演变,从早期在陶器上的文字刻画符号到殷商时期文字走向成熟的甲骨文,再到两周金文与秦代小篆;从两汉的隶书到魏晋的草书、行书和楷书,汉字演变的过程经历了数千年。这个历史过程,是汉字的演变历史,也是书法的演变历史。当然,与此相伴相随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书写工具。
字是写出来的,字是刻出来的,用笔也用刀,早期的书法历史就是这样。用什么写呢?笔与墨。写在哪里呢?纸上么?不,一开始可没有纸,纸张的出现要到汉代才有。纸张在汉代发明以后,书法开始了大的变革。
大家都知道的王羲之,被誉为“书圣”,就生活在汉魏之后的东晋时代,这是一个毛笔、纸张、墨锭、砚台的制作工艺都已经高度发展的时代。我们不妨想象一下,王羲之要是生活在汉代,他还能写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么?也可能会,但不会是写在纸上,很可能是写在简上,一根一根的,或一片一片的。当然书体也不太会是“行书”这种书体,很可能是“隶书”或者从隶书演变出来的“章草”(也就是草书早期形态)。可见,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诞生,是需要物质条件相匹配的。关于《兰亭序》用了什么笔、什么纸,这里我先不展开,后面会专门有一个章节来谈《兰亭序》的书写用具。
所以,书法发展的演变,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书写工具材料,也就是“文房四宝”。可以说,文房四宝是书法艺术的“物质基石”。练过书法的朋友,对此都有亲身体会。拿起一支毛笔,开始临帖,写了几个字,发现毛笔很称手,写得时候,就会感觉如鱼得水;反之,如果不称手,就会感觉“寸步难行”,很难受。可见,“纸笔相称”在书法实践中是多么重要!
文房四宝是实用与审美合一的“器物”
笔墨纸砚,最初的出现,自然是为了实用。但就像书法的发展一样,最初为了文字记载、为了交流,逐渐地不满足于实用了,开始追求审美,于是就有了书法美学、书法理论。笔墨纸砚也是这样,一开始也是为了实用,做工比较简单粗糙,逐渐地开始追求审美,越做越精良。
因此,笔墨纸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了许多研究笔墨纸砚的著作,比如宋代书法家米芾,专门撰有《砚史》一书,讨论砚台的实用和审美,以及全国各地的二十六种砚台的详细记录。
明清时期出现了大量讲墨的《墨谱》,谈墨的制作与审美。如明代万历时期的徽州制墨名家方于鲁写的《方氏墨谱》,该书收录了方于鲁制造的名墨图案与造型设计,总计有385种式样,分为国宝、国华、博古、博物、法宝与鸿宝六大类。
又如《程式墨苑》,它是晚明的徽州制墨名家程君房所撰。此书不仅是对制墨技术总结的集大成之作,并且采用彩色套印法印成,绘刻精细,也是中国印刷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被郑振铎先生誉为“国宝”。对这两部书,我将在后面的章节中专门来聊一聊。
所以,笔、墨、纸、砚,一方面是物理材质的发展历史,另一方面是形制与审美的发展历史,而审美的发展历史又往往与书法绘画的发展历史交融在一起。我们往往在讲书法绘画的历史的时候,经常会带着去讲一讲文房四宝的发展历史。
笔、墨、纸、砚表面看是“器物”,背后则是审美的发展史,因此是实用与审美的合一,也是物质与观念的合一。也因此我们可以说,一部书法史,也是一部书法技法史。因为我们学习书法,我们需要技法,技法也是发展着的,所以我们说它是一个技法的发展史,那么同时我们又离不开笔墨纸砚,而笔墨纸砚也是发展着的,所以我们可以说它也是一部文房四宝史。
历史的背后,都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的思想观念,也因此可以说中国书法的发展史,同时是一部审美观念史。说到这里,我想到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曾经也是北京大学哲学系的著名美学教授)曾经说,研究西方的艺术,往往用建筑作为主线,因为每个时代的建筑不一样,建筑的审美演变成为考察西方艺术审美演变的主要艺术形式。宗白华先生又说,中国的艺术,最适合用来考察审美变迁的是书法,从殷商以来,直到近现代,书法就一直没有断过,审美观念的发展流变有一个清晰的脉络,所以我们透过书法来考察整个中国艺术是比较妥当的。
就像书法的发展一样,文房四宝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历史的过程。笔墨纸砚,并不是同时一起出现的。它们四个里头,最先被中国人用于艺术表现的是墨,然后是笔,笔与墨之后是砚台,最后是纸。笔、墨、纸、砚这“四宝”,我也愿意叫它们是“四友”——书画学习者的四位好友。笔、墨、纸、砚这四宝,我还愿意叫它们“四君子”,因为中国书法与中国绘画在后来的审美发展中,成为追求高格调与高境界的艺术,要呈现“君子理想”,就像梅、兰、竹、菊一样,成为艺术家人格与心灵的映现。而完成如此“高洁”的艺术理想的物质媒介,就是笔、墨、纸、砚,所以叫它们为“四君子”,也未尝不可。古人不也把毛笔叫做“中书君”么?
当下“非遗热”中的文房四宝
在今天,笔墨纸砚,似乎已经退出了实用舞台,但正以另一些方式介入我们的日常。比如,在中小学,书法课成为必修课,是美育的重要内容;一般的大学,都有书法选修课,成为艺术与人文通识课之一。
另外一个方面,书法已经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笔墨纸砚就是它的基石。就笔墨纸砚本身来说,它也已经成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重视和保护。伴随着当下的“非遗热”,带动了大众对笔墨纸砚的关注,笔墨纸砚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方式,走进大众。给大家举个例子,我最近带了一个比较热爱书法的书友们的研学团,我们去了一趟江南的文房四宝的笔墨之旅,我们走到了泾县的中国宣纸博物馆,馆里面有ABCD4个展区,博物馆还设有一个专门的场地,现场演示宣纸制造的流程,结果大家看了之后印象非常深刻,因为以前只是用纸,并没有去现场看过造纸,大家看完之后就很感慨,原来宣纸是这么造出来的,太不容易了,以后一定要惜纸。
那么对于那些关注文房四宝的人来说,每年还有1~2次的全国文房四宝博览会可以去逛一逛,每到展会期间,我也经常去,全国各地的制造者、营销者与书法爱好者汇聚一堂,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笔墨纸砚以及相关的文房用品,比如印章、印泥、镇纸、水洗、画毡等等,多个展厅连在一起,场面非常壮观,这是古人很难想象的。
我与笔墨纸砚
就我个人来说,我因为练习书法,每天日课笔墨与我天天相伴,从小到大已经将近有40年了。
我现在都还记得我初学书法的时候,一开始挑毛笔,我怎么挑的?我就特别注重毛笔的笔杆是不是很漂亮。毛笔的笔杆最常见的是竹子的,此外还有有机玻璃的、陶瓷的、红木的等等,那个时候我最喜欢的笔杆竟然是透明的玻璃笔杆,当然我现在我已经改变了。
走向专业的书法学习道路之后,我关注的重点就从笔杆转向了笔头,也就是写毛笔的笔锋。我跟着书法专业的老师同学一起学习书法的时候,他们用什么笔我就跟着用什么笔,大家用什么墨我们都用什么墨。
再到后来,我感觉到自己写书法,还是要去找笔工来定做毛笔,这必须得要按照我的用笔习惯和审美来做,这样我用起来才比较惬意一些。
对砚台,我也很有兴趣。我老家在浙西北的淳安千岛湖,这里与歙县只有一山之隔。歙县出产天下有名的“歙砚”。淳安本地也出产砚台,叫“青溪龙砚”,石质与歙县相近。少年时,我竟然从老房子的角落里发现一个小砚台,很旧很旧了,不知道是我父亲用过的,还是我爷爷用过的,后来我就一直带在身边。如今,书房里的砚台也越来越多,但是磨墨的时间却变少了。
现在的加工纸品类非常多,我的习惯是看到有新出的手工纸,好看的纸我就想买过来试一试,看看能写出什么样的效果来。
那么在我们这个专题的课程当中,我也会例举古代的一些书法作品,大家通过这些作品可以了解到不同的笔墨纸砚,对一件书法作品,对书法艺术的美感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课程都将讲解哪些内容?
现在我们来小结一下这门课程大体包括的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个方面,书法和“文房四宝”的共生史,这一板块我们将从书法史的角度,聊一聊不同的书体和文房四宝流变的关联,聊一聊笔、墨、纸、砚各自发展的历史,它们就像兄弟姐妹一样,彼此有关联,同时又各有各的成长轨迹。
第二个方面,“器以载道”板块,我们将结合具体的书法家与书法作品,谈一谈“文房四宝”在塑造书法“审美”中起到的作用。
第三个方面,我们将会讲到书法家和文房四宝的共生演绎关系,书法家的情性和风格是如何通过文房四宝加持来呈现的?
在这个板块,我将会举几个著名的书法家,一是赵孟頫,他的字写得那么精致,其实他是一个擅长做笔,而且跟笔工交流很密切的书法家;我还会讲到苏东坡跟墨的关系,苏东坡自己制墨,而且他的用墨又黑又重的;那么在纸的部分,我会讲到祝允明跟纸之间的关系,祝允明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写的一手好狂草,他对纸也很讲究;那么砚这一块我会讲到米芾,米芾是为砚痴狂的一个书法家,他不仅精于笔法,而且对砚也很讲究。
最后一个方面,学以致用,我们学过这个专题课程之后,我们练习书法的人该怎么去挑选文房四宝?那么对于那些不练书法的人,想收藏的人又该怎么挑选文房四宝?
本节中涉及到的内容和图片可以在我们的文稿中间看到,感谢大家的收听。
发表文章3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1人
北京大学书法教育与研究中心研究员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