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邢海洋
2018-02-26·阅读时长3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998个字,产生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邢海洋)
又到了高考的日子。就在开考的前几天,教育部透露,今年高考报名人数比去年约减少40万,将有84万应届毕业生不参加高考。招生计划却是按“惯性”在增加,一减一加间,今年的录取率将再增5个百分点,达到62%,在北京,录取率竟达到79.5%。如此高的录取率,还有提升的可能么?换言之,高速增长的教育产业是否来到了拐点?
与发达国家和地区比较,我国的高等教育显然没有到“按需分配”的状态。即使和周边“一考定终身”的国家和地区比,录取率上仍有差距,这个拐点似乎还没有到来。我国的台湾岛,2007年高考录取率达到了96%,2008年,即使总分只有两位数的考生也被大学录取,录取率达到了97%,岛内几十所大学、上百个系未能足额吸引大学生报名。在韩国,这一数字虽未如此高,但95%的适龄男青年都上大学,女子却由于文化观念上的原因,比例较低。日本的大学录取率也超过了70%,但随之而来的是近年来对大量评鉴不佳的院校停止招生。我国台湾地区也开始对良莠不齐的高等院校予以整饬。我们这里,虽然偶尔有三类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报到率不足的消息,但教育资源还没有丰沛到要大批削减的程度。
如果说我们的生源还有潜力可挖,还在于以上提及的国家或地区都普及了高中教育,近乎全体初中生都升入了高中,毛入学率相当高。毛入学率指高等教育在校生数与传统的适龄人口之比,反映的是国家提供高等教育机会的整体水平。而我们,不妨以2007年为例,全国初中毕业生1964万人,普通高中招生840万人,初升高录取率仅42%左右,一大半适龄人口连参加高考的机会都没有。如果这部分人口的受教育需求被释放出来,教育资源仍面临着另一轮扩张。只不过,这轮潜力的释放却远非上一次,天时、地利、人和,享受到的是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制度性资源欠缺的红利。
发表文章503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992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投资物语专栏,还关注地理环境变迁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