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丘濂
2018-02-28·阅读时长11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584个字,产生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丘濂)
( 2011年6月1日,陈佩斯(左)在国家大剧院为歌剧《蝙蝠》彩排
)
陈佩斯能与朱时茂在春晚上搭档合作小品实属偶然。朱时茂告诉我,他1983年刚刚调到八一电影制片厂,住在那里的招待所。陈佩斯的家在招待所前面的居民楼,常来招待所旁的公用电话亭打电话。打了几回招呼两个人便熟悉了。陈佩斯当时已经演过《瞧这一家子》和《夕阳街》两部作品,在观众心中确立了喜剧演员的形象。朱时茂也凭借《牧马人》一片走红全国。“那正是改革开放初期,很多地方邀请我们演出,就是后来的‘走穴’。唱歌不是我们的特长,我们既然是话剧出身,就决定搞个小品,把影视学校里招收学生时出现的好玩东西表演出来。第一次表演,在哈尔滨的万人体育馆,我扮演考官,他是考生。我问,准备了什么节目?他答道,《莫斯科的钟声》。‘当’一下,‘当’两下,他一共敲了4下,就被我喝住了。他说,一共要敲12下,还有8下呢。接着我又叫2号考生,他跑上来说,报告老师,为了能够考上,他把前10号已经包圆了。就是这么一个20分钟左右的小品,让台下响起排山倒海的掌声。报幕员报了几次下一个节目,台下只是不停地鼓掌,报幕员说什么,观众根本听不见。于是我和佩斯只好再次上台,一人唱了首歌曲。我唱了《外婆的澎湖湾》,他唱了《我的太阳》,这样演出才算结束。”
那次演出的轰动让已经成功执导了1983年第一届春节晚会的黄一鹤找上门来,请他们为1984年的春晚再来创作小品。“这个过程还有点波折。”黄一鹤向我回忆道,“我给他们在天坛体育宾馆开了一间房,让他们在那里把节目给憋出来。结果有一天跑过去一看,人不见了。陈佩斯后来对我说,他们当时没有带粮票,在宾馆吃饭都是春晚剧组给垫着。两个大小伙子吃得多,又担心没有好作品拿出手,就没勇气继续待下去了。”黄一鹤的执意挽留才有了《吃面条》这部小品的诞生。朱时茂记得,在宾馆和体育运动员联欢,他们先表演了这个小品想看看效果。“结果那些运动员笑得都从小马扎滚到地上去了。黄导担心这个作品会让人觉得纯粹搞笑,不够严肃,就让我真正演出时一定要在结尾处加上一句话:‘你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吧!’以此来扣当时‘干一行,爱一行’的宣传。”
1985年在体育馆举办的那届春晚虽然由于场地选择错误并不成功,但观众记住了那个叫《拍电影》的小品。“这部作品仍然延续去年的风格,从我们熟悉的电影拍摄领域来取材,还是有课堂练习的影子。下一部小品是《羊肉串》,我们真正去动物园那里的新疆村去观察,这种对陌生角色的扮演,让我们的表演更成熟了一步。也是在这个小品里,我们才更明确适合我俩的喜剧路子是什么。我们应该是一正一反、猫和老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从1990至1992年,陈佩斯和朱时茂连续三年为春晚带来经典之作:《主角与配角》、《警察与小偷》和《姐夫与小舅子》。
发表文章128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1490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笔,毕业于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专业。美食、传统文化和城市话题爱好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