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从沉默到呐喊

作者:曾焱

2018-03-01·阅读时长9分钟

1351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905个字,产生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 / 曾焱)


(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革命军给农民剪掉象征清王朝统治的辫子 )

沉默时期

1911年的辛亥革命和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令晚清一代求启民智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希望。1912年2月,处于希望心境中的鲁迅受教育总长蔡元培邀请,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做了一名部员。但不到一个月,他就目睹了政局更迭:孙中山辞职,袁世凯被选为临时大总统。同年5月,他随临时政府迁到北京,住进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里的“绍兴县馆”。在日记中他记述初到北京时的形状,“晨9时至下午4时在教育部视事,枯坐终日,极无聊赖”。

1912年的北京,知识界新旧杂陈。京师大学堂虽被蔡元培改名为“北京大学校”,仍多腐朽习气,鲁迅所在的教育部官员中反以新式人物较多。蔡元培出任教育总长期间,召来许寿裳、许季上、钱稻孙、鲁迅、陈师曾、齐寿山等人,都是有留日或留德背景的精英,从他们身上已经可以隐约看到几年后“五四”新文化运动一代人的两条主要脉络:陈独秀、鲁迅等人在日本寻求过西学;以胡适为代表的,是一代西欧和美国留学生。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告诉本刊记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的10年,这些先觉的知识分子已经为后来思想启蒙埋下伏笔,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做这类工作。”他说,蔡元培在任上提出修改学制、男女同校、废除读经等改革措施,试图以西方为摹本,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教育体制。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临时教育会议作为“国家教育改革的起点”,高等教育第一次在政策和法规上成为完整的国家体制的一部分。差不多同一时期,鲁迅、许寿裳、齐寿山等人开始筹建面向民众的通俗图书馆和国家历史博物馆,起草发布全国高校及中学的新文本,举办过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有关民族性的问题那时候就被提出来了:在1918年北大师生发起“民谣运动”,借民谣确认民间和白话文的关系之前,1912年蔡元培已经在教育部倡导调查研究民风、民俗。陈师曾开创新文人画风格,一册《北京风俗图》成为那一时期的划时代之作。

文章作者

曾焱

发表文章58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130人

《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中国

百年从屈辱到崛起的25个文本

872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