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怒吼吧!黄河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3-01·阅读时长7分钟

970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564个字,产生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 / 苌苌)


( 上世纪40年代初,陕西延安,进驻南泥湾的八路军战士开垦荒山 )

冼星海是1935年从巴黎留学回国的,经广州、香港辗转到上海,再到武汉。“当时冼星海在上海住在租界,安仁坊7号是那种里弄的房子,楼上他母亲住,楼下就是我们开会的地方。”著名作曲家孟波是冼星海在上海时期的朋友,孟波告诉本刊记者,冼星海在上海和田汉合作过《夜半歌声》和根据托尔斯泰的《复活》改编的歌剧,身为地下党员的田汉对冼星海产生了影响。“他自己讲,原来在法国的时候,作品带着印象派作风。回国后,他找到一条音乐的出路,觉得‘我应该用音乐为祖国呐喊’。”孟波说。

孟波比冼星海小11岁,如今已是90多岁的老人。在他回忆中,冼星海平易近人,对母亲非常孝顺。他又是个音乐天才,写歌非常快。在上海,他给百代唱片公司工作,给电影配乐,其中尤以抗日救亡歌曲深得人心,去延安前,已经在文艺圈小有名气。他写的《赞歌》创了当时百代公司的唱片销售纪录,老板让他多写流行歌曲,但他表明不会写“靡靡之音”,唯一能激起创作激情的就是救亡歌曲。他和《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光未然也是在上海时期认识的,都是陶行知组织的工宣队成员,他在租界的家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们聚会的据点。

“很多人以为冼星海没有到过黄河,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孟波告诉本刊记者,“1936年,冼星海曾跟着电影摄制组《壮志凌云》到过黄河边上,他们在开封拍外景,冼星海回来后就说,他看到黄河船夫和风浪搏斗觉得很感动,把他们的劳动号子都记了下来。”在那部电影中,由他作曲、赛克填词的歌曲《救国军歌》流行一时,至今仍在传唱:“不伤老百姓,不打自己人。我们是铁的队伍,我们是铁的心,维护中华民族……”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

发表文章6041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964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中国

百年从屈辱到崛起的25个文本

872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