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第一部以“真切”为标准的纪录片

作者:王小峰

2018-03-01·阅读时长9分钟

693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687个字,产生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 / 王小峰)

1976年,中国结束了长达10年的动乱,国家的政治、经济全面回到了正常轨道,人民也面临精神重建。70年代末期,中国宣布改革开放,从“文革”浩劫中走出来的中国人,开始憧憬着未来,与过去不同的是,中国人在80年代不仅心里充满重塑国家的愿望,也前所未有地感受到了人性的自由。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在一次会议上阐述了80年代的主要任务,其中一条是:加紧四个现代化建设。这个目标,在当时就是中国未来美好的蓝图。在过去十几年间人性世界坍塌得太多,当人们慢慢走向未来,发现内心充满了迷惘,一方面有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另一方面,在这种憧憬中找不到新的方向,世界变化之快,让人应接不暇。

于是就有了“人生观大讨论”。《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这是发表在1980年5月《中国青年报》上的一封读者来信,这封看似平常的来信,在当时的中国青年当中激起波澜,因为当年每个中国人可能都面临“潘晓”这样的人生疑问。

因此,在那个阶段,任何体现国家强大的事件都可能变成全民性振奋民族精神的强心剂。在这一点,体育最为明显:1981年4月,中国乒乓球队囊括世乒赛全部冠军;中国足球队在北京战胜科威特队后大学生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中国女排第一次获得世界冠军,“女排精神”激励了一代人。直到中国在亚运会上获得金牌总数第一和在奥运会上实现零的突破,每一次胜利对中国人来说都那么重要,因为这里面不仅包含着强盛的意义,还有一种被世界认可的愿望。那时候的人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儿,就是希望国家富强。

文章作者

王小峰

发表文章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9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中国

百年从屈辱到崛起的25个文本

872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