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邢海洋
2018-03-02·阅读时长3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525个字,产生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史上最严《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下发,作为“防风险,去杠杆”,驱虚入实的重要举措,20余万亿元的理财产品面临一次全面转变。《征求意见稿》对理财产品分类管理,对投资标的设置了多项禁止,同时还将建立理财产品风险准备金制度,严格规范的管理将使得理财产品更为安全。可参与者之所以弃存款而理财,寻求的是更高的收益。新规之后理财产品还会有高收益么?
随着无风险收益率一路下行,当下各中资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整体收益率维持在3.7%至4.5%之间,比年初又下降了不少,银行固定期限预期收益率产品多降低到4%之下,而仅仅一年半之前,它们的预期收益率还高达5.5%。银监会改革了贷款额度考核办法,年中揽储导致的理财收益小高峰也没有来。可理财产品仍是高歌猛进,今年上半年理财产品发行量同比增长15.48%。之所以如此,和利率市场化的银行存款相比,银行理财仍多出2个百分点的收益;与互联网理财比,银行理财风险虽也是“买者自担”,但鲜有爆仓的。面向大众的封闭式预期收益型银行理财产品,也就成了居民货币活期化时期替代存款的首选资金池。
《征求意见稿》发布前,银行理财已经行进到十字路口,今年2月前银行理财产品几乎18个月翻一番,登顶26万亿元的史上最高位,过去10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40%,可2月后无论银行发行规模还是居民的参与度都裹足不前了。理财监管趋严,一大表现是对理财标的的监控。银行理财诞生于银行母体,发展初期的大量业务也和信贷有关,甚至很多银行早期发展理财业务就是为了解决信贷问题。过去银行理财对接的非标资产是先有项目再发行理财,典型的资产驱动型发展模式,理财新规中,基础型理财产品不能投资非标资产,理财规模只能被动减少了。
发表文章503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972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投资物语专栏,还关注地理环境变迁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