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邢海洋
2018-03-08·阅读时长3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535个字,产生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10月中旬的一周内,科技界两项发明引发外界巨大的好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研究团队宣称用纳米技术制造出锂电池的电极材料,2分钟内充电70%;美国军工制造商洛克希德马丁则宣布研发出小型核聚变装置。第三次工业革命来临,各种发明真伪莫辨,却时刻冲击着我们的神经,让你不由得不去追逐成长,远离价值,因为那些引起轰动的发明,同时也是现有价值的毁灭力量。
人类虽在1952年首爆了氢弹,但在可控核聚变装置上却困难重重,半个世纪中,各国科学家已经建成了上百个实验装置,甚至开展了迄今为止规模最为庞大的科学合作,ITER计划。尖端领域的科学竞赛永远是保密第一,唯有核聚变各国成果分享。该计划曾设想在2013年建成一座能维持聚变400秒的反应堆,2025年前一座原型聚变堆投入运行,2040年前一座示范聚变堆投入运行。但至少目前看,进程拖延了。不过,今年2月《自然》杂志上发表的美国国家点火装置首次实现了受控核聚变能量增益大于1的实验,意味着聚变释放出的能量大于输入到靶丸的激光能量,实属受控核聚变道路上的一个重大里程碑。不过,即使发表在最权威的学刊上,仍引起科学界的质疑,因为只有极少的能量参与了激发聚变,还有很多激光束的输入能量是“陪衬”。
可以想见,当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公布了它的紧凑聚变反应堆细节,质疑之声很快也出现了。该项目负责人称能在5年内研发出完整的原型,10年内实现商业应用,这就更令苦无进展的科学家产生疑问。有人评论说,这如果不是出自一家大公司之口,本该被一笑置之。不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纳米锂电池就没有受到核聚变如此“礼遇”,原因在于锂电池的进步并非遥不可及。近年来电池突破的消息不绝于耳,如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者宣称正在打造一款纯正的锂电池,阳极材料用纯锂,以使电池能量密度提升2倍。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的团队则着手发明糖电池,试图使用多种酶来促进能源的转化。细究起来,每种新发明都有着短期内难以克服的弱点,但给外界的鼓舞却是一致的。南洋理工的消息,不过是物美价廉功能强大的集大成者,用新兴的纳米技术使土壤中大量存在的钛白粉显示出神奇的功能。
发表文章503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993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投资物语专栏,还关注地理环境变迁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