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谵小语
2018-05-07·阅读时长5分钟
1
电影《青年马克思》于5月5日在国内上映了。这部电影由法国、德国、比利时联合拍摄,2017年在柏林国际电影节展映后引起了东西方世界的共同关注。影片截取1843年至1848年马克思的人生片段,通过他与恩格斯的相识相知、共同建立共产主义者同盟、合作撰写《共产党宣言》等重要事件,再现了马克思以及他的伙伴恩格斯作为青年行动派是如何发出改变世界的伟大主张的。
2
影片把视角放在《共产党宣言》出版前的欧洲,那是一个危机四伏的特殊时期。工业革命极大推动了机器大生产,生产的飞速发展终于导致经济危机,工人阶级与资本家的矛盾空前激化,两大阶级阵营对峙,工人运动兴起,暴风骤雨即将到来。人类社会将向何处去成为诸多思想者积极探索的问题,从黑格尔、费尔巴哈、李嘉图到布朗基、维特利、蒲鲁东等,都有一大批拥趸。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电影的镜头又聚焦于许许多多关注人类命运的人们中的两个青年——马克思和恩格斯。
两个人都背叛了他们自己深恶痛绝的资产阶级家庭家庭,他们决定一起投身于改造世界的伟大计划。彷徨奔突中他们遇到了“正义者同盟”,帮助同盟起草宣言,并成功将“正义者同盟”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随后两人合作起草了《共产党宣言》,向全世界吹响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号角。
片中,马克思与恩格斯相遇后一拍即合,两人曾举杯相庆。马克思说:“为真正思考的头脑、为自由精神干杯!”没错,思考是为了自由。马克思从来是一个实干家、行动派,他的所有言论都是为了指导实践。影片里马克思还有一句台词说:“迄今为止,所有哲学家做的都是解释,解释这个世界,然而这个世界需要的是改变!”我以为这是马克思全部思想的最核心精神,影片抓住了这一点进行细致刻画,值得称道。
3
事实上,尽管共产主义运动经历了从蓬勃发展到由盛转衰和奋力前行的曲折历程,但毋庸置疑的是马克思的思想的的确确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所以,应该说这部电影的主题词首先是“致敬”。
4
影片的一大亮点,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凡俗生活的再现,把他们还原成“普通人”。
他们的确是伟大的、卓越的、超凡的思想家,但他们也是普通人。影片里,当恩格斯的女友见到久闻大名的马克思时说:“我想象中的你可能更高大一些。”马克思则调侃道:“我也只是个普通人。”这句话说得妙极了!马克思首先是人,其次才是马克思、伟大的思想家、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
影片还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许多个人生活细节上下了功夫。比如马克思作为一个男人在妻子待产前的焦灼、在看到女儿出生时的欣喜、在家里揭不开锅时的落寞,以及恩格斯在奔走人类伟大事业的间隙对贫民窟女友的思念和父子之间不可避免的一次次争执。甚至就在伟大的《共产党宣言》行将动笔之前,马克思还打了退堂鼓,他说他已经厌倦了写那些“传单宣言小册子”,他想写点“正经书”,是恩格斯又把他拉了回来。
影片对他们各自爱欲、苦闷纠结和诸多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的展示,我们可以称之为“祛魅”。在马克思主义在全世界传播的过程中,我们的主人公总会有被神化的倾向。祛魅的最大意义在于,它使我们可以更加清醒、冷静、客观、理性地审视偶像、对待信仰,无论是宗教的、哲学的、政治的,还是其他的。
当一个人并不真的清楚他的信仰到底是什么的时候,他的信仰就不是真的信仰,而是迷信。
说到底,这是一种反思,影片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反思的窗户。所有的信仰,都需要这种反思精神。影片中,革命派马克思、恩格斯与无政府主义者、空想社会主义者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交锋,他们首先无疑是具有反思精神的。对手的反驳当然也应该令他们反思。比如当马克思驳斥“正义者同盟”精神领袖强调批判的意义时,维特利回击他说:“批判会吞噬一切存在,当一切都不存在的时候,它会吞噬自己。”我觉得,这不仅值得电影中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反思……
5
如上,这部电影总的来说有突破、有亮点,但也有问题。最大的问题我认为是文不对题,我想影片的名字应该叫《<共产党宣言>的诞生》更合适。因为如果说拍的是“青年马克思”,则内容上就有点小气了。
我以为马克思(以及恩格斯)的青年时代最大的一个问题是,一个资产阶级富家子弟如何背叛了自己的上流社会家庭,心甘情愿去过食不果腹的生活,并获得了改变世界的力量,成为人类史上伟大的思想家,他经历了什么?很遗憾,关于这一点,我们从影片中只看到了短短几年的流水账。
6
说到这我们不妨看看马克思的家庭和他的成长简史。
马克思1818年5月5日出生于德国西南部城市特里尔,并在这里度过了17年的时光。他的父亲老马是一位资深律师,学识渊博,精通多种语言,并以丰厚的薪酬成为特里尔首富。他的母亲罕丽达来自荷兰的一个西班牙裔名门望族,那个家族至今依然显赫。罕丽达的姐姐索菲亚,也就是马克思他大姨则嫁给了一位富有的荷兰商人莱昂·飞利浦。没错,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电器公司的那个“飞利浦”,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用的飞利浦电器都是马克思他大姨家的产品。
马克思在12岁上中学之前,一直在家里接受教育,而且是极为系统的知识训练和熏陶。他所读的特里尔中学,是一所精英学校。即便如此,他的那些本就来自上流社会的同学也曾被马克思嘲笑为“乡下傻瓜”。1835年,17岁的马克思被父亲送入德国波恩大学法律系,显而易见父亲希望他子承父业。然而,酗酒、斗殴、写诗、挥金如土,轻狂的岁月、躁动的青
春,关禁闭、被迫转学,这些就是马克思的大学生活。转学到柏林大学后,马克思好像突然明白了很多道理,完成了从“不良少年”到“超级学霸”的华丽转身。23岁获得博士,24岁担任《莱茵报》的主编,并接连完成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论犹太人问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名著。
这样的经历与后来他主动选择的四处奔波、穷困潦倒、被通缉、被抓捕、被驱逐的人生是不是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呢?在马克思看来,当时的法律、道德、宗教“全都是资产阶级偏见,隐藏在这些偏见后面的全都是资产阶级利益”。他要做的不是用这样的法律去实现资产阶级定义的公正,马克思要做的乃是为整个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探求公正。
如果电影作品关注到这种极具戏剧性的大逆转,才可能带着观众真正走进伟大思想家的内心世界,洞悉那些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思想究竟从何而来。
7
尽管存在缺憾,但《青年马克思》依然是非常值得今天的中国青年观看的作品。不仅因为影片中所展现的马克思与恩格斯的青春气质依然可以和一百多年后的我们形成共鸣,更因为在今天的中国,我们非常需要了解真正的马克思以及他的“主义”——诸如我们大学公共课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其实是前苏联对马克思思想的改造和庸俗化,离真正的马克思太远。
1919年,一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近90年后的今天,关于马克思,在社会主义中国,依然需要科普,需要启蒙。
(图片来自网络)
发表文章37篇 获得2个推荐 粉丝222人
专栏作家,中读签约作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