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学术超男”易中天(394)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7-06·阅读时长4分钟

493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016个字,产生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 / 三联生活周刊)


( 易中天妙语连珠、充满活力的说史风格赢得了一批拥趸 )

易中天的意义,从某种程度上,是被媒体放大了。之前,他的《品三国》版权拍卖,媒体给出780万元的拍卖预测,随后是对780万这个数字的不断联想。780万是上、中、下三册,现在三册改成上、下两册,已拍出的上册每本定价25元,按印刷75万本,上海文艺出版社支付14%版税计算,上册税前收入应为262.5万元(其中央视37.5万元,易中天225万元)。75万册,就畅销书市场而言,其实不算什么。80年代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的《傅雷家书》销了200多万册,90年代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学习的革命》销了800万册,2001年中信出版社推出薄薄一册的《谁动了我的奶酪》也销了300万册。《哈利·波特》中译本至今已累计销售1000万册,北京三联书店出版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也已累计销售超过60万册。易中天通过“百家讲坛”,身份已经变成了以央视这个超级媒体传播的电视明星,央视那些著名主持人出书的印刷量动辄都是几十万册,所以上海文艺出版社才有跃跃欲试要大赚一把的冲动。

那么,易中天怎么就成了一种文化现象?

首先因为电视的介入,概念出现了变化。一方面,易中天这样的大学知识分子通过电视传播,改变了他的学者与学术身份,变成了大众文化的传播者。既然进入大众传媒,他的身份就不再是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借历史人物,靠表述能力,他讲的是大众需求的人性善恶、人际关系,甚至想象中古人之间有趣的家长里短。这样的讲坛,不再是大学背景,也就不需要考虑大学传播所需的文化台阶。而讲坛所面对的大众,却又看到主讲人的学术与学者身份,他们为提高自己文化素养的前提,接受的又是主讲人身上的教授背景。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

发表文章604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964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学术超男”易中天

文化畅销书25年曲线下降

41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