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畅销书历史:精英落幕

作者:吴琪

2018-07-06·阅读时长12分钟

803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041个字,产生7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 / 吴琪)


( 20世纪90年代中期,《金庸作品集》印数超过50万套,成为当时的畅销书 )

80年代的读书人张立宪有这样一个记忆: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当时位列人民喜欢的“大俗书”之列,“其兴也忽焉,马上风行北京,我经常见到那些来宿舍里用袜子换粮票的小贩,他们的书包里也塞这么一本书”。作家查建英在《八十年代访谈录》里提到,这是80年代的特征之一,“所以当时提的问题不太个人化,都挺大的,大家考虑的都是有关民族的、国家命运的大事”。

阅读趣味极其一致的背后,是十几亿人趋同的知识结构。80年代末王朔解构了正统严肃的文学形态,1994年三联书店正式引进《金庸作品集》,“陈平原、严家炎这些学者的书柜上,在《鲁迅全集》旁边可能就放上一套《金庸作品集》了”。于是武侠小说登堂入室,余秋雨的兴盛、国外畅销书的热卖背后,知识阶层的分野也越来越鲜明。

2000年之后,随着韩寒、郭敬明的异军突起,“成人读物不好卖了,进入了青春文学时期,只是一些职场励志书还有不小的市场”。长江文艺出版社副社长黎波觉得,知识构成决定了“文化代差”,“原来看王朔的一批人开始老了,看郭敬明、韩寒的人长大了,开始成为社会主流”。“文革”造成的文化断层,使八九十年代的人们处在相似的知识构成上,而如今相差三四岁的人,知识构成却相差很大,“一种畅销的文化很快就会过去”。于是进入青春文学畅销期的图书市场,很难让人预料前景,而明显的现象是“大家早已不再眷恋精英文化”。

文章作者

吴琪

发表文章49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619人

《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学术超男”易中天

文化畅销书25年曲线下降

41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7)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