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焱
2018-07-06·阅读时长3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995个字,产生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曾焱)
大雕塑家总会留下一些素描作品,多是为雕塑创作预备的草稿,在收藏界和艺术品市场常被视为珍品。他们下笔未必像画家那样求准确,但简洁,线形间有架上画家缺少的节奏。现代诗人里尔克写罗丹艺术论,就说愿意永远把素描看作罗丹全部作品的终点。“这最后10年的素描并不像许多人所想象的是些速写,预备的草稿,临时的随笔;它们实在包含着一个绵延不断的经验的最后成绩,它们奇迹般地把这些成绩隐藏在极轻微的事物里,在匆促的痕迹里,在一个喘息着从大自然掠取的轮廓里。”罗丹一生留下5000多幅素描,半数画于最后10年:1906~1917年。巴黎维克多·雨果博物馆举办过一次“罗丹笔下的雨果”专题展览,展出早期罗丹为雨果画的速写和素描,创作年份在雨果去世前两年的1883年,当时罗丹43岁,还没有名气,但雨果已经认定他是未来巨匠。2006年7月13日,罗丹博物馆再次举办罗丹的素描展,此次展出的是他后期素描里面最重要的一个部分——1906年,柬埔寨舞者,题名《最后的激情》。
这批素描总数有150幅,被认为是晚年罗丹的艺术高峰。1906年柬埔寨还是法国殖民地,高棉王室舞团到马赛参加所谓海外领地博览会,被正在巴黎访问的国王召去为法国总统法利耶尔(Falliere)表演。那天爱丽舍宫宴请嘉宾中并没有罗丹的名字。总统对那些年轻孩子的柔软舞姿非常惊叹,安排他们在布洛涅森林的普雷·卡塔兰剧院加演一场,这次罗丹得到邀请,而且被这东方舞蹈征服。当他想和舞者见面的时候,舞团已经返回马赛准备渡海回国。罗丹居然一路追到马赛。在舞团下榻地的花园里,接连6天,孩子们穿上演出服,摆出各种舞姿供罗丹记录。第一天他仓促中没有带画纸,附近也买不到,罗丹就画在了包橄榄的纸上。吴哥窟遗迹群中有“舞者之厅”,墙壁上飞天女神雕像描绘的就是这种令罗丹着迷的舞蹈场景:少女身披鲜艳的莎丽,赤足在石板地面上起舞,身形柔软仿佛吸尽天地精华。罗丹后来为马赛的素描写了一段文字,他说这些舞者为他复活了古代艺术,三天如同三千年。
1884年到1953年,柬埔寨被法国殖民69年。吴哥窟是葡萄牙人在16世纪发现的,却是法国人最早把这座古城当作“失落的天堂”呈现给西方:1850年传教士比穆奥在游记中第一次用文字记述吴哥遗址,20年后建筑师德拉波特从吴哥掠夺走70件雕刻作品,如今大部分和中国敦煌壁画一样,被陈列在巴黎的吉美博物馆。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正陶醉在对东方文化的殖民激情之中,罗丹对于柬埔寨年轻舞者如此倾倒是这时代大氛围之下的忘情,还是单纯在艺术上被古老舞姿点燃?恐怕两者都是有的。舞团乘船离开那天,老罗丹伤心离别:“我真想一路追随他们去开罗啊!”回到在巴黎附近的默东(Meudon)工作室后,罗丹用色彩逐张为素描定型,让它们更加完美。外界对这批作品评价很高,罗丹却不屑于出售任何一张。在一纸素描的背后,罗丹写了一行字:个人收藏。■
发表文章58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2128人
《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