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唐卡在北京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7-06·阅读时长6分钟

377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077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 / 于萍)


( 更登丹巴为唐卡吧墙壁绘制白度母 )

透过三脚梯的空格,更登丹巴可以看见窗外的簋街——黑衣人站在马路中间揽客。汽车小心地挪进两棵大树中间,扬起灰尘。暗红灯笼下站或坐着等座的人——抬头是白墙上即将完成的白度母像,朱砂、花青和蓝绿勾勒。好像受控于不由自主的心理隐喻,他觉得窗外的场景都变得遥远了。小玻璃门隔了两个世界。唐卡吧里挂着近50幅唐卡,有夏吾才让儿子的作品,已经过世的唐卡大师曾经与张大千共赴敦煌临摹壁画。神像俯瞰下的店铺零落摆着木桌椅,音乐有时候是藏地民歌,有时候被某个年轻的股东换成蔡琴或者邓丽君。丹巴还是喜欢店里的气氛,俗世的歌声在家乡也经常能听到,比如刀郎。

从青海同仁县郭麻日寺来,更登丹巴到北京已经一个月,每天从清晨到傍晚为这家唐卡吧描绘墙壁。索南旺杰给丹巴当翻译,黝黑的年轻人也是同仁县人,中央民族大学藏族文化专业的研究生,还有“唐卡文化保护者”的名声,虽然是唐卡吧的股东之一,却不管经营,做的是“外联”工作。“她问你多大了。”丹巴又笑起来,他睫毛很长,笑容非常羞涩。“26岁。”丹巴的回答总是简短,旺杰忍不住加进自己的发挥。7岁到郭麻日寺当僧人,丹巴学画唐卡已经16年,一个师傅带两三个学生,如同父子。郭麻日寺有124个僧人,只有14个学画唐卡。倒不是看是否有绘画天赋,全看自己的选择。对僧人来说,画唐卡是种修行,需要熟读佛经,符合所谓“佛本度量经”,佛像的尺寸、比例、相貌都沿自古时,不能更改发挥,为了记忆,丹巴还编了许多口诀。绘画的过程也是“观想”过程,尽可能调整到宁静的状态,想象圣师的音容笑貌,有的僧人穷其一生只体悟绘制一幅唐卡。也有俗人学画唐卡,就简单很多,学的只是技巧。绘画工具一种是画基线的松柏枝条,火上烘烤过,做成木炭;一种是上色的毛笔,取自高原上稀有的猫科动物或马科动物,有时候原料一大堆,只选取最好的那一根。颜料是唐卡绘画的精髓,传统上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耳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颜料黏合而成。但现在如果不是请唐卡的人有特殊要求,一般基线用铅笔,颜料也用广告粉了。藏区的矿厂大都被承包出去,矿石颜料稀少又昂贵。绘制唐卡时,丹巴早8点起床,晨读2~3小时,早饭后到晚饭止,纹丝不动地创作,画的过程中心念异常集中,不会不耐烦,但晚饭时就很难受,腰疼,视线模糊。他已经完成的唐卡成品有8幅,时间最长的一幅用了一年,被人以8000元价格请走。丹巴依照传统,从不主动开价,如果开个高价,想请的人接受不了,就不快乐,喜欢的人既然喜欢,就用自己能接受的价格请走。“要一个快乐的结局。”丹巴希望通过画唐卡帮助寺庙,修建佛龛,为没有归属的人提供一个祈祷和晒太阳的地方。

画师用心完成的唐卡是对佛的敬意也是对普通藏民的尊重,有的人家很穷,一辈子只请一幅唐卡。孩子被母亲牵着手,寺庙里浏览陈列的唐卡,像看连环画一样:白度母是观世音见众生受苦滴落的一滴眼泪化成;如果做恶事,眼睛就会被玛哈噶拉护法射伤……有人则能悟出佛法的中道精神:晒佛时,唐卡可与佛塔同宽;细节处,一个黑点里也有坛城。有的佛像非常慈悲,有的却凶恶,阳刚的,阴柔的,正大光明的,双生欢喜的,这正反映了“众生和谐平等共存”……以上是旺杰的发挥。说到激动处,如同藏羚羊不容猎杀,他不能忍受任何对唐卡艺术的不敬。旺杰的家乡同仁县及相邻地区,藏语称为“热贡”,隆务河畔的年都乎、吾屯、郭麻日和尕撒日是热贡艺术特别发达的地方,史称“隆务四寨子”。吾屯的唐卡,这两年是出了名。家家户户画唐卡,有的形成流水线,一溜摆开,一人负责一部分,几天完成一幅。吾屯也增添了喧嚣,唐卡店里有中英文标识,僧人骑着摩托车呼啸而过。只隔着隆务河的郭麻日却依旧古朴安静。“所以我从郭麻日寺请来丹巴。”旺杰说。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

发表文章604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964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学术超男”易中天

文化畅销书25年曲线下降

41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