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诗婷
2018-07-26·阅读时长6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037个字,产生28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这天,天空开始飘雪。早上十一点,大片雪花从无色天际落下,入侵鲁默里克区的野地、庭院、花园、草地,犹如来自外层空间的白色大军……”
在盛夏读尤·奈斯博的小说是一件特别解暑的事,《雪人》疗效尤其好——所有故事都发生在挪威奥斯陆和卑尔根漫长的冬季,每个冬天的第一场雪,雪地里都会多一个无人认领的雪人,每个雪人都暗示着一桩已经发生的命案。
这个“雪人”梗好像有点熟悉?没错,去年那部颇受好评的网剧《无证之罪》借鉴了尤·奈斯博的创意,剧中的命案现场总有一个雪人,逍遥法外的凶手也被冠上了“雪人”的代号。
可见,《雪人》的确是一本流行度很高的小说,或者说,它是将尤·奈斯博推向国际市场的重要作品。
算起来,尤·奈斯博是唯一一位我完整阅读过的推理小说家。起初,吸引我的不是他的作品,而是他北欧盛产的“斜杠青年”的身份。这位高产作家曾梦想成为一名足球运动员,踢了一阵子挪威甲级联赛,目标是加入英超热刺队。因伤告别绿茵场之后,他恶补文化课,进了大学,学习经济管理。毕业后,他又不甘心在奥斯陆的格子工位里做金融白领,跟朋友组了一个乐队,取名Di Derre。一半是运气,一半是实力,Di Derre乐队在挪威爆红,尤·奈斯博一夜之间成了摇滚明星。做了几天偶像,他又觉得日子无聊,于是给自己放了长假。在从奥斯陆飞往澳洲度假的漫长旅途中,他灵感迸发,奋笔疾书写下一个小说大纲。1997年,这个大纲成了尤·奈斯博的处女作《蝙蝠人》。他大概很满意“作家”这个身份,至少目前为止还没有转行的迹象。
很长一段时间里,尤·奈斯博几乎每两年一部小说,发表于2007年的《雪人》是他的第七部长篇作品。
在探讨《雪人》和作家风格前,我想先分享一部钟爱的电影。并非跑题,这个发生在挪威奥斯陆的故事或许能让人更理解尤·奈斯博笔下寂寥、阴郁的北欧,以及书中那位永远丧里丧气的男主角哈利·霍勒警官。
挪威人约阿希姆·提尔导演的《奥斯陆,8月31日》(Oslo,31.August)没讲什么大不了的故事,电影男主角是个叫安德斯的34岁瘾君子,接受了10个月的戒毒治疗后,安德斯收到一份来自报社的面试通知。于是,他借着面试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天。《奥斯陆,8月31日》讲的就是发生在这一天里的事,这位家境不错的曾经的文学青年重新回到生活中,他找朋友诉说想要自我了断的念头,尝试联系姐姐,对曾经的爱人示好,在party上等始终没有出现的朋友。party上认识的女孩骑车带着他,走过无人的街道,天空是灰蓝色的。最终,亲情、友情和爱情都对他置之不理,与漂亮女孩的邂逅也没能拉住他,生活的无聊和无望侵入骨髓,他最终还是选择了结束生命。
发表文章218篇 获得10个推荐 粉丝839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