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星云
2017-09-27·阅读时长17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8768个字,产生1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齿豁童头六十三,一生事事总堪惭。唯余笔砚情犹在,留与人间作笑谈。”63岁的赵孟頫写下这首《自警诗》的时候,就已经预感到了将来他身后的争论。以宋宗室出身而仕元,他的仕途遭人非议,唯有书画能够证明他自己的心性和价值。
在中国艺术史上,赵孟頫是一位难得的书画全才。他的书法兼擅楷、行、草、隶、篆诸体,尤以楷书与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他的绘画,题材涵盖山水、人物、花鸟、鞍马、竹石,技法全面几无人能出其右。他还提出“书画本同”“以书入画”的艺术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
赵孟頫作品在国内集体展出的机会非常少。两年前故宫的《石渠宝笈》大展上曾有部分赵孟頫作品,也只是寥寥数件。而此次特展集合了60多件赵孟頫书画,除了来自上海博物馆与辽宁省博物馆的少量藏品,能有如此规模,基本依托于故宫所藏。1945年故宫文物迁台时,曾将《石渠宝笈》著录的一些书画搬到了台北“故宫”,但由于当时鉴定条件所限,带走的很多是伪品。此外溥仪出宫前后,带走了1200件卷册书画,其中800多件后来陆续被国家博物馆收回,部分赵孟頫书画也重回故宫。如今故宫院藏赵孟頫绘画12件、书法48件、书画题跋11件。正是这样的馆藏体量,促成了这次展览。
故宫此次精心设置了一个复调性的展览,通过“艺术渊源”“艺术成就”“艺术影响”和“书画辨伪”四个部分来展示赵孟頫的艺术和他的时代。除了《行书归去来辞卷》《楷书帝师胆巴碑卷》《行书洛神赋卷》《行书千字文卷》《水村图卷》《秋郊饮马图卷》等赵孟頫名作以外,还精选了多件钱选、吴镇、黄公望、鲜于枢、文徵明、董其昌等名家的作品一并展出,着力体现赵孟頫的师承来源以及他对后世书画的影响。
江南文人遗民阶层
赵孟頫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的后人,却生长在南宋理宗时期穷途末路之时。他父亲赵与訔为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喜爱诗文书画并有收藏,赵孟頫对书画的喜爱最早便受其父影响。据《辍耕录》记载,赵孟頫5岁时写的字就已经被人拿去卖钱了。11岁那年他父亲去世,母亲更是教导他发愤读书。
14岁时,赵孟頫曾以父荫补官,但并未去上任。待到赵孟頫23岁进入壮年之时,元军侵入临安,他亲眼看见南宋为蒙古人征服,此后大半生都生活在外族的统治下。失去亲人,又失宗朝,赵孟頫内心感受到的痛苦可想而知。
南宋灭亡后,当时南方一些文人为了对宋表示忠贞,拒绝在异族统治下就任官职,如郑思肖、龚开、钱选。也有一些态度缓和的,曾往朝廷任职,但不久便因厌恶京城官僚生活,还乡度其余年,如曹知白、黄公望、王冕。一种由“隐士”组成的士大夫次社会由此开始成形,集中在旧都杭州和长江之间一带的狭小地区。他们形成小集团,致力于他们深爱的文人酬唱,写诗、习字、画画。
赵孟頫虽曾应召仕元,但在疏离政治后也进入了这一阶层,开始在家乡吴兴“益致力于学”,向敖继公学习经史、与钱选等研习绘画,并常往来于吴兴和杭州之间,同聚集在杭州的文学家、书画家、收藏家如周密、戴表元、白挺、仇远、王芝、郭天锡、高克恭、李衍、鲜于枢等人交往密切,品评书画、研讨艺文。当时杭州和湖州不仅人物荟萃,且是当时的文物聚散中心,赵孟頫在此开阔了眼界。
发表文章193篇 获得6个推荐 粉丝1031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