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河》杂志
2017-10-01·阅读时长5分钟
丰南运河唐人街 李福政/摄影
当太阳拨开朝霞,向大地洒下金光时,一座传说中曾经是凤凰栖息的城市,有悠悠运河在静静流淌。这座神奇而美丽的“凤凰城”就是我的家乡河北唐山,这条碧玉带般的河流就是唐津运河。
唐津运河连通唐山和天津,动工于新中国“大跃进”时期。说起当年开挖运河的场景,老人们记忆犹新。“那是1959年冬天,三四万名青壮劳力浩浩荡荡进发唐山丰南开挖现场。那时候冬天比现在冷多了,人们饿了就喝几口稀粥填肚子,困了就躺在田地里玉米秸秆上睡,醒来又扛起大铁锹去挖河……”虽然中途曾经因故停工,但随着后来轰轰烈烈的“根治海河”建设,终于在1972年修通。历经多年等待,唐津运河终于真正发挥了沟通水运、排涝泄洪的功能。
唐津运河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像母亲一样哺育着河流两岸的人们。随着近年生态城市建设的推进,富有激情的唐山人在唐津运河上打造了一个大型仿古建筑景观带——运河唐人街,把无限的“韵”“味”赋予唐津运河,为她注入古雅和经典的文化内涵。
运河唐人街坐落在唐山市丰南区惠丰湖南面,唐津运河北口,是唐山人倾力打造的全长25公里的“唐津运河生态旅游度假景区”龙头。远眺这里美景如画:灰瓦红墙的古城楼,晓月彩虹般的曲桥,与轻轻荡漾在河上的游船相映成趣。漫步游走在这里的街头,更是令人雅兴倍增:河畔沿岸屋宇鳞次栉比,酒家、茶坊、工艺品店等商铺招牌高挂;每逢庙会,各地游客慕名前来,熙熙攘攘地观看传统技艺,品尝特色美食。运河景致与仿古建筑浑然合一,俨然一派自然与人文相融的北方新水乡风光。“南有南京秦淮河,北有唐山唐人街”,是许多游客对她的赞誉。
运河唐人街牌坊下的雕塑 吴长庆/摄影
在运河两岸的唐人街上,各种表情各异、姿态生动的铜像雕塑特别吸引眼球。那是吹唢呐的孩童,敲鼓说书的老人,照洋相片的师傅,还有拂袖唱戏的女子……市井百态中的古人,在默默无言中为游客讲述这一方大地的久远故事。
讲故事的方式有很多,戏曲是过去最为生动的一种。清朝末年,评剧就诞生于这里。中国评剧创始人成兆才最初就在丰南镇南五里的魏家庄村演出,丰南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评剧发源地之一。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和几代评剧艺术家的不懈努力,现在评剧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的第二大剧种。评剧在唐山有着广阔的演出天地,从2000年到2014年,唐山市连续举办了15届评剧艺术节,来自全国的各流派评剧表演艺术家汇集唐山,把艺术节办成了人民的节日,对评剧的振兴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07年,唐山评剧团罗慧芹、张俊玲凭借《香妃与乾隆》双双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同一台戏,两人同时获奖,在全国尚属首次。
评剧《花为媒》剧照
“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则说的是唐山皮影。
唐山皮影诞生于明朝中叶,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唐山的又一个主要剧种。这是一门古老的汉族艺术,直白地说,就是以兽皮或纸板做成人物剪影,在光源的照射下用隔亮布演戏。暮色降临,运河边的游人们纷纷坐到露天剧场,等待上演《大闹天宫》。这场戏的独特之处在于影窗上有许多山水花鸟的布景,其中水能流、云能飘,山光水色,美不胜收。更新奇的是,幕中人物动作细致,表情丰富。孙悟空在偷吃蟠桃时,人们能清楚地看到他把桃子咬下半块。皮影戏凭借生动的人物、传奇的故事、精湛的表演,深深地迷住了观众们。人们对影人的操作充满好奇,更有调皮的孩子会钻到幕后,一探究竟。只见白色幕布后的艺人们正在双手挑线,操纵影人,并用唐山曲调唱述故事。负责配乐的艺人在一旁敲着锣,打着鼓,拉着弦。整场演出充满浓厚的乡土气息。2003年,在全国木偶、皮影汇演中,唐山皮影剧团演出的《大闹天宫》荣获“金狮奖”。同年,唐山皮影被河北省列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遗产。在2006年央视春晚的舞台上,唐山老年人舞蹈团演出了模仿皮影的舞蹈《俏夕阳》,让皮影戏一下子“活”了起来,带给了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成为观众们喜爱的舞蹈类节目。
唐山皮影
在运河唐人街的商业街漫步的游客,往往有买个皮影儿回去作为纪念的,大约就是为了带回这唐山人的“韵”。
作为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同时也是个忠实的美食客,我每次回家都要去唐人街走走,不只为欣赏优美景致,也为寻得家乡美味。
在运河唐人街上,遍布各种老字号饭店。饭店的额匾的题字囊括了各种书法元素,足见这些饭店的悠久历史。走进一座雅致的酒楼,寻一处靠窗的位置坐下,透过菱形的窗格远眺,楼阁、街景、渔船、碧波……运河的美景尽收眼底。翻开菜单,各种手法制作的鱼虾是我的最爱。尤其是吃一口酥脆的油炸小河虾,夹一筷独家蜜汁调制的干烧鱼,与亲朋好友举杯相聚,便感觉是人生美事一桩。
饹馇
要说所有菜馆里最古朴、最常见的美味,应数饹馇。“饹馇”一词源于满语或蒙语的发音,其意为薄饼,主要以绿豆面为原料,原本是老百姓粗粮细做的产物。唐山人对“饹馇”情有独钟。人们将饹馇制作成各种美味菜肴:醋溜饹馇、炸饹馇盒、炸饹馇签子、糖醋饹馇等等。听老人说,饹馇能做100多道菜,摆在餐桌上,质同形异而色美味香,形成独具特色的饹馇宴,甚至有种说法叫“不吃饹馇宴,不算到唐山”。至于“饹馇”名称的来历,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据说当清王朝在遵化建东陵以后,守陵人为讨得皇家欢心,就把这一当地特产送进了皇宫。当时慈禧太后吃饭有个习惯,端上来的菜最多只夹两口就撤下。有一次,御膳房端上了醋熘饹馇,她一看没有吃过,问了声:“这是什么菜呀?”太监赶忙回答:“还没起名字呢,请老佛爷赐个名吧。”慈禧太后一边听一边吃了两口,太监就忙着往下撤。谁知,慈禧太后还没有吃够,就说了句“搁着吧”。太监以为这是太后赐的菜名,马上传下去:“老佛爷赐此菜名为‘饹馇’。”“饹馇”与“搁着”谐音,从此,饹馇的叫法便在民间流传,饹馇的身价也大大提高。
棋子烧饼 吴长庆/摄影
运河唐人街自然不乏琳琅满目让人唇齿留香的各色小吃:年糕、糖人、麻糖、茶点……棋子烧饼是其中必须特意介绍的唐山特色美食。这是一种茶点,因大小形状如鼓鼓的棋子而得名。棋子烧饼的来历也很有趣。相传一位进京赶考的学子在唐山某店家买干粮糕点,看到老板与客人正在对弈,他突发奇想,便跟老板提出建议:若是将烧饼也做成棋子一样大小,里面夹上豆馅,该是多么方便携带、多么美味啊!老板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几经试验,终于摸索出用鸡油和面、以豆沙做馅、用缸炉烤制的办法,做成了这颇带文人气息的棋子烧饼。经后人不断琢磨改进,棋子烧饼的馅料种类越来越多,今天多以肉类为主。由于制作独特,形状精巧,色泽金黄,外脆里嫩,酥软香甜,棋子烧饼很受往来过客的青睐。棋子烧饼虽小,可千万不可小看:当年周恩来总理招待外宾时,曾经将它作为国礼赠送波兰友人。
运河唐人街 吴长庆/摄影
运河唐人街边的美味,在我的体验里,就像是妈妈做的美食,有着最地道的选材,最不怕麻烦的步骤,凝聚自然、淳朴的亲情,代代相传的祖传秘方,汇合成舌尖上的记忆——家的味道!而每一种美食都凝聚着民族特色和区域文化,当地人在传承美食制作方法的同时,也将她的特色文化一起传承下去。
故事之城,美食之乡,由水滋养,因河而聚,唐津运河以慈母之心见证了唐山南部地区的成长。她无私地馈赠给儿女丰富的物产,今天又串起了地域文化的精髓,涌向源远流长的未来。
(文/薄宁)
发表文章52篇 获得6个推荐 粉丝707人
传播江河文化,普及水情教育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