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2.3 人格 | 何谓“心理成熟”?

作者:訾非

2018-09-02·阅读时长12分钟

101677人看过

何谓“心理成熟”?

21.7MB
00:0023:41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三联幸福课,我是訾非。这一讲的关键词是:成熟。这一讲的第一节,我们要聊聊怎么样才算一个成熟的人

-----

成熟好不好?

-----

我们这个音频课谈的话题是成熟,那么这个话题是很多人都感兴趣的。现在这个社会很多人会比较害怕老去,然后希望自己能够永远年轻。在这个情况下,他们对生活的希望是什么?他们对怎么样的生活才算是满意的?

这些可能跟过去的人就不太一样了。像我们70后可能会觉得,一个人说你成熟,你觉得是对自己的赞美,这是一个褒义词。但是,在现在这个时代,你跟一个80后或者90后说“你很成熟”,他可能会觉得这并不是好的感觉。他可能觉得,你在说他已经变老了。

其实,“变老”和“变成熟”应该是不一样的意思。因为社会的发展,可能我们渐渐地改变了很多的新文人的词汇。怎么算一个成熟的人?这是指人格上的成熟。那么人格上的成熟对人来说是不是有价值的呢?

大家可能知道在1990年代中期到2005年之间,有一部非常有名的美剧叫《老友记》。《老友记》讲的是一群年轻人,刚开始,他们的年龄是25岁左右。等到这个年龄段结束了之后,他们都到35岁了。那么这十年,这群年轻人他们是怎么生活的?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25岁到35岁之间,内心里是有一些矛盾的。一方面,希望自己能够事业成功,能有稳定的感情;但另外一方面,他们可能又会觉得事业是一个压力,甚至觉得这个事业是让自己被困住的一种事情,那么感情似乎也是这样。在分分合合之中,这些人慢慢的,情感稳定下来,也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了,他们也变得成熟起来了。这一个过程,似乎是一个人很自然的一个发展的路径。

事实上,《老友记》讲的是后工业社会的一群人,在大学毕业之后,仍然在探索人生,仍然在寻求新生活。而不是像在传统的社会里可能20岁之前,一生的大概样貌就已经确定下来了。所以谈到后工业社会年轻人的成长,确实是一个蛮有趣而且复杂的话题。我们中国,正好现在也进入到这么一个转型期,我们也可以说,现在这个社会也在走向后工业社会,我们会遇到相似的话题。所以在现在这个时代,在中国,如何获得成熟?或者成熟好不好?已经变成一个放在我们眼前需要去思考的一个问题了。所以我们这个音频课讲的就是这个话题。

-----

精神分析学家

对人生发展的划分

-----

怎样才算一个成熟的人?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曾经说过,人从出生到死亡,要经历八个人格发展阶段,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人都要解决那个阶段最为重要的发展问题。也就是说,人的成熟是一个终生的过程。埃里克森关于人的成熟八个阶段的理论是非常著名的。我们后面,会大致地谈一谈里面的细节。

但是其实在心理学界,关于人的成熟这个话题,还有很多学者发表了不同的见解。

比如说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他认为人的发展,要经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当然,科尔伯格讲的是人的道德发展,埃里克森讲的是人和别人的关系,人的生活的主题。但是不管是道德还是生活的主题,这些都是跟人格有关的。

那么,还有比如说马斯洛 (Abraham Harold Maslow),马斯洛会说,人的发展是从一些基本的生物需求到自我实现,再到超越个体,这种终极追求的过程。我们可以观察一个孩子,他刚出生的时候,他所需要的就是吃喝,妈妈的怀抱,能给予他最基本的安全感的需求。等到孩子长大之后,比如说上了学之后,他可能会想成为一个好学生,想要成绩好,被别人喜欢,这个时候,这种关系的需求就变得很重要。但是,再过一段时间,他可能到了青春期,开始叛逆了,他可能希望成为他自己了,渐渐地,人希望能够自我实现。

人到了中年以后,可能会对宗教这样的终极问题感兴趣。他对于人世间的竞争、利益,可能会看得更淡一些。他就会有一些更为超脱的生存态度。他可能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对于他人的幸福,会比以前更加关心了。所以马斯洛认为,人是从最基本的,类似像动物似的那种状态,发展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的状态的。

那么大家可以看到,不管是马斯洛、科尔伯格,还是艾里克森,他们都认为人是要一段一段地发展的,人的发展都是一辈子的事情,并不是说你到了多少岁,你的发展就停止了,或者你到了什么水平,你的发展就停止了。所以人在一生里头,他都是在走向成熟的,所以成熟是相对的

那么,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有些人可能真的会停留在某一个阶段就不往前走了。有些人甚至可能在某些情况下又退回到早期的阶段。我们在心理学上,把这个现象叫“退行”。

-----

“成人”“成年”“成熟”

的区分和关联

-----

虽然我们不是心理学家,但是其实我们经常能够发现,成熟是有阶段性的。

比如说,如果你做一个心理年龄的测试。你其实是18岁,但是心理年龄测试告诉你,你的心理年龄是25岁,然后你就会觉得感觉挺好的,觉得自己比同龄人成熟。但是如果这个心理年龄测试告诉你,你现在的心理年龄是80岁,你就会觉得自己不好了,你觉得自己老了。可能我们本能地会知道,一个人在20多岁的时候,30多岁的时候,经历的心理的上坡路,是朝成熟的方向走的态势

但有可能我们会观察到,人到老年之后,很多人变得不那么成熟了。所以成熟本身,不是一个你得到了就永远拥有的东西。而且,也不是说你到达哪一个点就完成了的。所以它有点像财富,它不是一个可以确定的、固定的东西。但是虽然这不是一个确定的、固定的东西,我们依然能够相对地知道,哪些是相对的更成熟,哪些属于相对的更不成熟。

在社会上,我们会区分未成年和成年。我们知道一个人在中国18岁以后被称为“成年人”,18岁之前称为“未成年人”。如果你在加拿大,可能19岁被称为“成年人”,19岁以前你被称为“未成年人”。那么你到了成年时期,你就可以拥有一些成年人的权利。你可以去选举,你可以开车,你可以喝酒。这些都是按照年龄来确定一个人成年和未成年。这些区别是由社会建构而成的,这是一个社会的定义。

但是我们也知道,成年未必是成熟。一个人过了18岁,那么他的心理年龄可能并没有达到18岁。人的人格发展,并不是能够普遍地达到他的生物年龄所期望的那个状态

另外一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也许他承担了一份责任,需要勉强地去履行,那么,在这个时候,他心理上可能没有准备好。比如一个人,在25岁的时候有了孩子,然后他努力地想去做好父亲或者母亲的角色。但是,可能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他和别人交往的能力,他情感的控制能力,都可能都没有达到。但是,他因为有了孩子,他不得不承担这个责任。我们说这样的人,他是成人,但是不一定成熟。到了成年,承担了成人的责任,但是并没有成熟

所以,我们可以区分这三个概念:成年、成人和成熟

-“成年”是一个人的生物属性,只要人营养正常,那么到了一定的年龄,他必然会成年;

-“成人”是一个人的社会属性,如果一个人承担了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哪怕他是被迫的,我们就可以说他是成人;

-“成熟”是一个人的心理属性,一个人成熟了,指的是他在相应在这个年龄段能够达到的成熟状态。

“成年”、“成人”和“成熟”三者之间是有关系的。如果生物的年龄没有达到成年的话,那么希望他能够成熟、希望他能够成人,是不太可能的。生物因素,是人格发展的最基础的东西。成人以后,社会责任有的时候会促进我们在心理上成熟,在人格上成熟。而人格上的成熟,又会反过来帮助一个人扮演社会角色。所以它们之间是有一定的互相促进的关系

但是它们之间也有可能是互相否定的关系,比如说,当一个人他所承担的社会角色是他不喜欢的,那么这个时候,他承担的这个角色就未必能够促进他在心理上更加成熟。那么,既然我们刚才说了不存在成熟和不成熟的截然划分,不是说一个人在在某个时候就完成了成熟这个过程,我们只能说,这个人在某个时候相对于其他人来说更成熟一些。那么我们就需要谈一谈这个人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可能需要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解决哪些,才能变得更成熟。

-----

独立性、关系性、道德感

-----

精神分析学家会认为,人格最基本的那一部分是安全感。这个观点是埃里克森提出来的,其他精神分析流派的学者也是这么看的。人格的那个最基本的部分是安全感,是一个人对这个世界的基本信任。如果一个人要向更成熟的人格层面去发展,那么他对于这个世界的基本信任是很重要的。如果他觉得这个世界对他而言基本上是友好的,然后他人的本质是可信的,那么他就有可能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主动性和自主性,然后完成从“作为他人的一部分的人”向“独立的个体”的发展。

埃里克森和很多精神分析学说认为,在三岁以前,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会完成。但是,其实这个观点是过于乐观了。实际上,这个阶段,人完成的是,从他母亲的身体独立出去的过程。三岁以前的孩子上街要拉着母亲的衣襟,一遇到危险就想要母亲去抱他,母亲的身体对他而言是一个安全岛。然而在心理上和精神上的独立,三岁之前并不能够完成。你可以看到一个30岁的人遇到了挫折,可能还是会找母亲说一说,找父亲说一说。这种对心理上或者精神上的依靠,并不是不成熟的表现。那么可能对医生来说,我们遇到一些精神上或者心理上的挫折,都可能会想到母亲。

绝对的独立,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我们可以知道每个年龄阶段相对独立是存在的。比如说一个三十岁的人工作不顺利,他打电话跟妈妈说一说,然后心里头就得到安慰,那么这是一个成熟的人。但是如果他马上买了机票,回家跟妈妈待在一起不出门了,他仿佛回到了三岁以前。所以我们所说的独立,它是一个相对的过程。如果一个人到了50岁,那个时候,他遇到了事业上的挫折,可能不会去跟母亲说,甚至可能他也不会跟父亲说,或者不会跟他以前的老师说。那么,这个相对的独立过程是与他的年龄阶段有关的。

所以人的独立性,精神上的独立是一个不断的发展过程,甚至你到了老年,可能依然会获得一种新的独立。比如说孔子说,70岁的时候“随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篇》),他与文化社会的规矩之间能有一定的独立,他能随心所欲,但是不逾矩。人在40岁的时候,也许达不到这种独立性,可能到60岁的时候也未必能达到,到了70岁的时候,他达到了。所以独立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那么成为独立的人,也就意味着一个人跟他人常常有着不一致的意见和生活方式,因此,他就要不断地调整他的独立性和社会性之间的冲突,所以一个人对“关系”该如何理解,如何去调整关系呢?这是一种能力。所以,人不但要不断发展出这种独立性,还要发展出这种关系的能力,体验他人感受的能力,觉察自身情感的能力,协调自己和别人情感的能力。这些是人的成熟性的另外一部分,所谓独立性和人的关系性都是在发展过程中的。但是,有的时候,你会发现,一个独立的人可能会变得很孤独,对吧?他可能会变得很自闭。他会觉得周围的人都不如他,那么这种情况,就不是发展得很好独立性。

另外,关系性和独立性之间,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如果一个人不独立,他的关系也未必能够处理得好。就像前面,我们谈到一个30岁的人遇到了事业上的问题,他跑回家,然后跟母亲待在一起不出门了,那么这种情况,是他的独立性没有发展好。这个没有发展好的独立性,对他的关系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他的妈妈可能多半不会对他的孩子满意,对这个孩子的这个状况不满意。

成熟,还意味着道德感的发展。前面我们也提到,科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发展是有三个水平的:

第一个水平,就是道德原则,是根据是不是被惩罚,是不是被奖励。如果他做的事情被奖励了,他认为就是符合道德的。被惩罚了,就认为不符合道德。这种人如果是在一个团队里面,他可能害怕领导,领导让他做的事情是可能在大家看来在伦理上是不合适的。比如说,你是一个会计,领导要求你去做假账,那么你如果出于害怕惩罚去做了,这个时候,你可能觉得这就是对的。

- 但是,随着人的发展,发展到下面一个阶段,就认为遵纪守法非常重要,这个事情是违法的,所以不能干。

再往后呢,一个人可能衡量一个事情,不仅仅是根据这件事情是不是违法,而是要根据这件事情是不是善的。比如说,我们看到电影《我不是药神》里面,男主角代购药品是一个违法的事情,但是他看到人命关天,如果这些人没有药的话就会活不多久,于是他依然去做这件事情。那么,这个时候他遵守的是善行的原则,而不完全遵守这个社会规则。在这种权衡之下,他做了自己的决定,那么我们会认为他更道德,我们不一定认为他更正确或者更合法,但是我们知道他更道德。

科尔伯克说的人的道德发展,就是以上这三个阶段。科尔伯格做过很多调查,他发现,在有些文化里,人能够更多地达到遵纪守法以及善的这个阶段,但有些文化,可能就比较丛林法则:害怕惩罚,追求奖赏。所以从人的发展道德发展上来说,这个阶段性也是比较明显的。

我们前面讲了,人的发展,在独立性、关系性、道德感这三个方面能够不断地往前走,这是人的成熟的过程。所以,概括来说,人格的成熟是一个整合和建构的过程。一个成熟的个体,既有独立性,又能维护关系,既遵守社会规范,又能在现实的情境中以善行为最高的依据而变通

而且,非常重要,但经常被忽略的是,成熟的人并不是彻底的现实主义者,他应该有想象的空间。客体关系学派的心理学家温尼科特 (Donald. W. Winnicott)说,本我里面那些非逻辑的、冲动的、异想天开的内容是创造力的源泉。那么成熟的人格,需要把原初的过程和这种以理性和现实感为特征的刺激过程结合起来。温尼科特说的原初过程,就是指人的本能的这种思维,这种冲动;那么刺激过程,就是指理性、现实感逻辑这些东西。

我这里把积极心理学家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给大家介绍一下,他对人的美德,人格成熟的认识,有比较高的水平。塞利格曼认为,人类的美德不管在哪个文化里都是差不多的,每个文化认为人应该有的美德,大概都是有六个方面的:

- 智慧人的知识和判断力

- 仁爱人和其他人之间的沟通能力

- 勇气人克服畏惧感和面对现实的能力,做出自己的选择的一种内在的力量

- 节制力人的自律和自我约束的态度

- 正义感:人对于人和人之间关系的价值判断能力

- 超脱人跳脱出自我中心的态度,以更加超越的态度来看待人生的能力

他说在每一种主流文化,他认为人的美德大概都是这样的。其实我们中国的儒家认为,培养一个人要智、仁、勇,还有仁、义、礼、智、信,这些说法,其实确实都差不太多。

就人格的成熟而言,拥有这些品质是对人格成熟的最高要求。我们前面也谈到了人的关系性,独立性,道德感,他们是不断的发展的,那么这六个方面可以说是指这个发展的一个很高的境界。

当然,这个境界,它不是一个能够彻底完成的过程,而且它也会发生变化,它的内容会变化,它的状态也会变化。我们可以知道一个有勇气的人,很可能在生活里慢慢地就失去勇气了;一个有节制力的人,也可能在生活中慢慢失去了这个节制力了。所以孟子说:“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他的意思也就是说,生活境遇的变化会使我们可能会失去美德。那么,用我们前面用的术语就说,生活境遇的变化,有的时候会让我们失去成熟

好的,听到这儿您可能对“怎样才算一个成熟的人”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下一节,我们来聊一聊:一个成熟的人,如何应对现实世界?谢谢。

如果您喜欢本讲内容

可以随手保存下方海报

分享到您的朋友圈

文章作者

訾非

发表文章17篇 获得76个推荐 粉丝391人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系副教授,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注册督导师。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学会幸福

人生的10个基本问题

1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808)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