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雪花盛开
2018-10-09·阅读时长2分钟
以前不爱看名家散文,觉得无趣极了。但即便不爱也看了一些。我记得以前耗在图书馆里的时候,无意间看过几篇国学大师季羡林的散文。有一个细节印象深刻。
他在某文章中描写文革期间自己被批斗的凄凉场景,提到了一个在此期间还能无视文革批斗风气给他一只手(give me a hand 帮助)勇士。具体名字我记不清了,只记得他提到了这个人,提到了他落魄至极被她搭了把手时的感触。
季羡林并没有在字里行间埋怨文革期间自己的不公遭遇,而是以平常至简的客观态度来面对过去那段不堪回首的记忆。他表示道,别人都躲他躲得远远的,就怕惹祸上身,而她还能就以前的情分跟他接触。这是难得的勇气。
我觉得任何一个经历世事的人都会遇到季羡林提到的文革批斗遭遇。这真的是在所难免。因此,也都会在落魄经历期间遇到雪中送炭或者落井下石的人。这也难以避免。
我过去经历它时,不可避免遇到冷嘲热讽的人们,但极其幸运,同时也遇到了雪中送炭的人们。更加幸运的是,虽然前者人数不少但后者的数量更加可观。患难见真情,就是在这种情形下我们才能够感知到珍贵的人间真情。
回顾过去某些事情,总结某些教训,我为自己不曾对任何人落井下石过而感到自豪,也为自己得到过诸多人的援助而感到开心。或许自身诸多缺点,但无论如何始终坚持施予小善行的习惯给自己带来了相应的益处。
我对于善行的理解有其偏重点,我认为人格尊重是对一个人最大的善举。除此以外的都是浮云。
季羡林曾遭遇文革剥削,最大的痛苦就在于人格侮辱。所谓的住牛棚,吃糟糠饭菜都不那么痛苦,最痛苦的还属于精神虐凌。因此,如果有一个挚友,他能够在他人都轻视你嘲弄你的时候尊重你,信任你,帮助你,包容你。这就十分可贵了。
通常情况下,能够在落魄时候给予援助之手的,都属于这种类型。与此相对,冷眼旁观的看众,议论纷纷的舆论传播者,他们虽然不属于正面角色,但由于人性有弱点这个理由,某些时候也是无可厚非的。毕竟没有谁能够彻底避免这样做。但如果在脆弱困顿之时遭遇某人的落井下石,就不太可能还能继续维持在此之前相安无事甚至秦晋之好的关系了。这种塑料情分就此断开链接,也很难修补成型。
我有一个朋友,虽不经常联系,但是每次找到他,他都能给予我帮助。以至于我不得不佩服他的宽厚包容。这样的人,不管走在哪里,都会得到幸运之神的眷顾,不管混到各种地步,也都会有忠肝义胆的伙伴。
千金易得,知己难求。有什么力量可以穿越时空与物质财富的限制?无非就是这种魅力了。
当我们汲汲营营于名利双收,总是不能丢了真诚之心,不然任何忙碌都是徒然的。
名利枷锁下,一个毫无情感的行尸走肉,迟早要倒塌下去。任谁都不能将之搀扶起来。这是比市中心大街上随处可见的乞丐更加可怜的身份。他穿金戴银,却没有滋润心灵的能力,以至于实际上比穷困潦倒的乞丐还要落魄。
真的落魄在于此处,它比囊中羞涩更加本质。
发表文章62篇 获得2个推荐 粉丝29人
爱自己,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信守承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