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正
2018-10-28·阅读时长3分钟
读这本书,一不小心,被毕飞宇“洗脑”了。
毕飞宇以一个作家的身份,从阅读小说和写小说的角度,为我们解读一部部经典的伟大作品。也可能是讲稿的原因,我肤浅的第一评价竟是:好读。一篇篇随性但不失结构的讲稿,为我们展示了那些经典的所谓“好小说”多年后仍经得起无数人推敲检验的“证据”。他在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巨大喜悦和满足感,恰恰是因为在“玩儿一样”的阅读中发现了小说家们藏在冰山下的秘密,小说在他的“肢解”下仿佛像打怪游戏,一步步通关升级、充满乐趣。
谈谈印象最深的几篇。
开篇的《促织》绝不该忽视。出生在蒲松龄的故乡,家里长辈总会把《聊斋志异》当作睡前故事,随口就能说出几篇书生与漂亮女子的故事。不管道听途说来的情节是否符合原文,但蒲松龄为狐仙鬼怪煞费的“救世”苦心算是在我的启蒙教育中白白浪费了。作为《聊斋志异》中的名篇,《促织》1700字足见其格局,毕飞宇给出了与大部头《红楼梦》同样的评价。在他的解读下,我接触到了蒲松龄对于文字的精炼拿捏:驼背巫“唇吻翕辟,不知何词”;促织“巨身修尾,青项金翅”;失去儿子后成名“夫妻向隅,茅舍无烟”……都是简单的白描,但我能从中体会到驼背巫的神秘、成名的喜悦、丧子之痛。再回过头读《促织》,一定会感受到蒲松龄那种冷静节制的语言之后隐蔽着的强烈情感。毕飞宇让我们看到了那只小小的促织掀起的一场汹涌波涛。
《红楼梦》前前后后读了已有五遍,但常读常新,如今再读绝不再是高中时的想法。在终于理清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之后,不再着眼于宝黛的“虐恋”,而是想去了解“不在话下”之后又发生了什么;想去对照着判词梳理书中人物的生命轨迹……我一直把《红楼梦》当做侦探小说去读,它虽然篇幅巨大,但“线索”条条分明,大可以做出合乎情理的个人论断。书中毕飞宇提到了王熙凤与秦可卿以及贾蓉相处的部分片段,来呼应焦大醉酒后也许并非口出狂言,这些细节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往往会忽略,但这恰恰是《红楼梦》伟大而隐秘之处。如毕飞宇所提到的:我们在阅读《红楼梦》的时候其实要做两件事。第一,看看曹雪芹都写了什么;第二,看看曹雪芹都没写什么。曹雪芹在小说里留下的大片“飞白”,足以供读者想象出另外一部“真事尽显”的《红楼梦》。
在解读海明威的《杀手》一文时,透过文字,我可以想象到毕飞宇在讲台上骄傲又满足的样子。他仿佛迫不及待地要把自己刻画的海明威是一个“人稳话不多”的东北肌肉猛男讲述给同学们听,他对海明威表现出了绝对的崇拜;在鲁迅的《故乡》一文中,提到了“作家的体温”这个新奇的概念。我也认同他所说的:“体温最高的作家也许是巴金。他的体温是滚烫的,有赤子之心、赤子之情。一位作家一辈子都没有丢失赤子心,是很不容易的。张爱玲很冷,她的冷是骨子里的,让人害怕。假设有一天我碰到她,我更愿意远远地向她鞠躬,而不是跑上去和她握手。”
……
但整体来说,我对这本书的体会正如题目:犹如故人来。
在读到书的后半段,其实我已经无法控制自己一次次被作者牵着鼻子走的状态,怀着仅存的批判意识,我搜索了毕飞宇的其他作品,一声感叹后继续心甘情愿地“沦陷”在他的世界里。电影《推拿》是我最喜欢的作品之一,此所谓“似故人之一感”。我相信电影仅仅诠释了原著的八分之一,另一个完全不一样的“都红”会在毕飞宇的文字中找到。
坦诚说,毕飞宇所解读的文学作品我几乎一半多都没有完整意义上的读过,只是或多或少地了解:我认识少年闰土和杨二嫂,见证过明海和小英子纯洁的爱情;惋惜宝玉在富贵荣华一生后归于茫茫大荒……他们都是经典作品中的一部分,我的阅读是从认识他们开始的。“读经典小说的好处在于,小说是没有标准的,当你读过很多有价值的书或是全人类都认可的经典,你会慢慢在内心建立起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是让你知道好小说究竟是什么样的。”“经典都是要经过漫长的时间和残酷的挑选得出的,它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活着的就是经典。”“品读经典可以帮助人建立起审美标准,审美标准建立起来之后,获益的一定不是文字上的,而是整个人。”因此,毕飞宇在书中对经典作品中经典人物的解读,让我在新的人生阶段重新认识了他们一次,也见证了自己的成长。也所谓二感“似故人来”。
其实最近犹如故人之感总是给我带来惊喜。毕飞宇在后记中谈到了他读《时间简史》的一些感受,既如此,我也可以毫无廉耻地说“我读不懂”,那种读不懂的兴奋让我对毕飞宇感同身受。我享受自己在某一领域的无知与空白,因为俯身拾起一块碎片就可以收获良多;但与此同时,我更喜欢一种我“读得懂”的,仿佛是自己“书面日记”一般的文字,它说出了自己内心中“敢想不敢言”的声音,就像上个月在三联周刊,读到一篇记者的文章,打了一个冷颤。
借用那篇文章的结尾来结尾,好的故事是生命的馈赠。好的小说也是。
发表文章1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0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