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樊锦诗
2018-12-01·阅读时长7分钟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欢迎进入了不起的文明现场,我是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上一节我们讲了为什么会在大漠之中建造一座石窟群的原因,本节中我们要来说一说莫高窟是怎样的一座世界艺术宝库?
莫高窟是佛教艺术为主题的石窟群。佛教创始人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约在今印度、尼泊尔边境接壤地区)的太子乔答摩•悉达多(约公元前565~前486年),他成佛后,人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佛教初创阶段没有佛教艺术,直到约公元前1世纪时,在印度西北部犍陀罗的地方(现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地区)和印度北部马图拉的地方,分别创造了“犍陀罗”和“马图拉”佛教艺术。
犍陀罗艺术是印度佛教文化和希腊、罗马和波斯艺术混合生成的艺术。马图拉艺术是印度本土的艺术。
约公元前后,印度的佛教和佛教艺术经过丝绸之路传入了中国,从印度传来的这两种佛教艺术,影响了我国的早期佛教艺术。敦煌地接西域,是我国较早接触佛教的地方。
敦煌汉代悬泉置遗址出土的一枚东汉(公元25~220年)时的简牍,上面写着“浮屠里”的地名。“浮屠”是佛教的专有名词,表示“佛塔”。
根据这枚简牍推测,早在东汉时期敦煌有可能已接受了经过西域传入的佛教。到了两晋十六国(公元265——420年)时期,一些西域著名高僧来我国传教,十六国时期我国北方地区佛教石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敦煌也在公元366年开始了石窟的开凿,产生了本讲开始时所说的乐僔、法良和尚开窟的那个故事。莫高窟从4世纪十六国开始至14世纪元代,开窟、塑像、绘画的佛事活动持续一千年之久。
至今在鸣沙山东麓1700多米长的断崖上,保存了735个洞窟、分成南北两区,南区492个洞窟,是礼佛的殿堂,里面有2000多身彩塑、45000平方米壁画;北区243个洞窟,是和尚修行和生活的场所,里面只有土炕和土灶。
莫高窟是综合艺术。洞窟建筑因功能不同而采用多种形制;洞窟内的主体是动人的彩塑;灿烂的壁画布满全窟,三者互相呼应,交相辉映。
下面分别介绍洞窟建筑、彩塑、壁画。
洞窟建筑。形制很多,主要介绍以下三类:1. 供修行者坐禅修行的禅窟;2. 供修行者入窟绕塔观像与礼佛的中心塔柱窟。
▲ 中心柱窟-莫高窟第428窟-北周
上述两种形制受到了印度石窟形制的影响。3. 殿堂窟,供修行者礼佛或讲法的场所,其形制受中国传统殿堂建筑设施的影响。
▲ 殿堂窟-莫高窟第249窟-西魏
彩塑的题材内容和艺术特点。主要有最高智慧、大彻大悟的佛像,自身觉悟又能普度众生的菩萨像,虔诚修行、求得自我解脱的弟子像,慓悍勇猛守护佛法的天王、力士等佛教神祇的塑像。
莫高窟十六国、北朝时期的彩塑,表现了汉地中原艺术和印度衣服厚重的犍陀罗风格和湿衣贴身马图拉风格相融合的佛教艺术特点。
▲ 交脚菩萨 莫高窟第275窟 北凉
到了隋唐时期,融合了中外艺术优点,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造像,成功地塑造了许多比例准确、造型健美、衣饰华丽、神态逼真、不同个性的佛教彩塑艺术形象典范。
▲ 佛像 莫高窟第45窟龛内 盛唐
壁画的题材内容有七类:1.尊像画。是指佛教诸神祇的画像。前面彩塑已有简略介绍,下面介绍佛教神祇天龙八部中的乾达婆、紧那罗,即飞天。
飞天虽没有翅膀,但飞舞的动作轻盈舒展,飘逸优美,千姿百态,身上的披巾和长裙,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飘拂,翻飞展卷,给人以愉悦和美的享受,令人流连忘返。
乾达婆即天歌神,又叫香音神,是以歌舞、香气、鲜花供养佛的护法神。紧那罗即天乐神,是专司奏乐的护法神。
2.释迦牟尼故事画。释迦牟尼作为佛祖,是修行者效仿的榜样,成为佛教艺术的重要题材。壁画表现了释迦牟尼的生平“佛传”故事、前世做善事的“本生”故事、成佛后说法、教化的“因缘故事”。
下面以尸毘王割肉贸鸽的本生故事为例,讲古印度阎浮提洲国王心好佛法,立誓普救众生。
天国的两位天神欲试其志,分别变为老鹰和鸽子,老鹰追逐鸽子,鸽子飞到尸毘王怀中求救,尸毘王为了实现誓言,要救鸽子,也要満足老鹰吃新鲜血肉的要求,让人割尽了自己身上所有的肉。最后,天宫震动,这时尸毘王恢复原形,他说做此善事,只为成佛。
▲ 第254窟北壁 尸毗王本生故事 北魏
3.中国古代传说神仙形象。佛教是外来的宗教,为融入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洞窟中吸取了当时中国社会广为信仰的道家神仙传说。如在佛教洞窟中绘画人身蛇尾的伏羲和女媧,伏羲是神话中人类的始祖。
传说人类由他和女媧兄妹相婚而产生。伏羲始作八卦。教民结绳,作网罟,捕鱼猎兽,又创制琴瑟。传说女媧是伏羲之妹,她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壁画中还有东王公、西王母等等不少神仙形象。
▲ 伏羲女娲-莫高窟第285窟-窟顶-西魏
4.经变画。是将单部佛经的主题思想及主要内容演绘变成大幅壁画。这是隋唐时期长安、洛阳为代表的中原地区著名画家们独创的中国佛教艺术。
▲ 阿弥陀经变-莫高窟第220窟-南壁-初唐
他们将佛经思想和中国传统的人物画、建筑画、山水画、花鸟画、社会生活风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创造了宏伟壮丽、气象万千的理想中的佛国世界。
经变画是因隋唐时期中国化佛教宗派思想产生而创造,宏大生动的绘画场面,对弘扬佛教宗派思想起了很好的传播作用。现在唯有敦煌石窟保存了三十余类经变画,如阿弥陀经变、法华经变、华严经变、金刚经变、千手千眼观音经变、梵网经变等等。
5.佛教史迹画。描绘佛教史的传说和故事,以及佛教圣迹,这些传说和故事有利于佛教传播。如莫高窟最大的佛教圣迹五台山图,长13米,高3.6米,面积46.8平方米。
▲ 莫高窟第61窟五台山图-五代
画中详细描绘了东起河北正定,西至山西太原,方圆五百里的山川地形和城市、关隘、桥梁、寺庙等等一百七十多处各类建筑;还有高僧、官吏、商贩、善男信女等各色人物,以及驮运、挑担、打柴、诵经、拜塔等社会生活场面,是一幅独特的以现实与想象结合的历史地图和山水画,内容丰富、意境深远。
6.供养人画像。是出资建窟造像的施主及其眷属礼佛的的供养像。
供养人身份复杂,主要有世家大族、文武官僚、僧官、僧尼、商人、工匠、牧人、行客、侍从、奴婢和善男信女等。这些现实社会中的供养人画像和其身旁书写的姓名、籍贯、职衔的文字题记,是研究莫高窟营建和敦煌历史的重要资料。
▲ 都督夫人供养像-莫高窟第130窟-盛唐
7.装饰图案。紋样繁缛精致、色彩缤纷富丽,它既用于装饰洞窟建筑、彩塑和壁画。又像一条精美的纽带,将窟内的建筑、彩塑和壁画连接成风格统一的有机整体。
▲ 装饰图案-莫高窟第322窟-窟顶藻井-初唐
此外,社会生活画和中外多元文明荟萃的画面,虽是零碎又不成体系的内容,但敦煌壁画为阐明佛经的内容,弘扬佛教思想,引导人们信佛,让信徒们能看得懂,便通过具体的现实生活场景和具体形象来感化人们,于是在壁画中就展现了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场面,反映的现实生活十分广泛。
社会生活画。如农牧业,有犂耕、播种、收割、打场等农业生产场面,和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及捕渔、狩猎等等;手工业,有锻铁、酿酒、制陶、纺线等;商业,有酒肆、屠房、店铺、旅店等;
军事,有战马全身披掛铠甲的具装铠、烽火台、战争场景等;乐舞艺术,乐器画有吹奏、打击、弹拨、拉弦四类44种乐器,舞蹈画有宫廷舞、民间舞、西域舞、琵琶舞、巾舞、鼓舞等;
百戏,有顶竿、游泳、马术、射箭、相扑、举重、棋弈、武术等的杂技和体育;婚姻嫁娶,画新郞迎接新娘的娶聘婚、新郞跪拜新娘作揖的入夫婚的婚嫁图;交通工具,有马、牛、骆驼等畜力牵引的车辆、肩舆(就是轿)、海船、帆船等;
民俗风情,有一千多年前的手推四轮婴儿车、出家和尚洁静牙齿讲卫生、学堂和学生受体罸,男女谈情说爱场景等等。莫高窟壁画被堪称为百科全书、墙壁上的博物馆、
多元文明荟萃。汉唐时期的敦煌是中外文化交汇的国际都市,史书称敦煌是“华戎所交,一都会也”。
莫高窟壁画保存了许多反映欧亚文明的材料。如莫高窟公元5世纪彩塑佛像贴泥条的袈裟,表现厚重的衣服,是罗马式的长袍,它是印度犍陀罗艺术的影响;洞窟中绘画的希腊爱奥尼亚柱式,是中亚接受的希腊化文化又影响了敦煌;
莫高窟早期禅窟、中心塔柱窟等洞窟建筑形制,彩塑和壁画中的佛陀、菩萨形象表现的犍陀罗、马图拉和笈多等艺术风格,象鼻人身的毗那耶伽天等印度教神祇的图像,是来自南亚印度的影响;
壁画中身着亚洲不同地区不同服饰的各国国王形象,唐贞观十六年(642)壁画中表现的康国女子表演的胡旋舞,是中亚文化的呈现;
莫高窟壁画中的武士骑马回身射虎图、战马全身披掛的具装铠、各种环形联珠紋图案、高透明度的玻璃器皿,以及莫高窟北区洞窟出土的波斯银币,是来源于西亚波斯文化的影响;
公元10世纪绘画的中国著名佛教圣地“五台山图”中,描画了朝鲜半岛“新罗王塔”“新罗送供使”“高丽王使”的形象,是和东亚古代文化交流的反映……等等。
总之,莫高窟是丝绸之路上留下的多元文明荟萃的文化艺术宝藏。
敦煌莫高窟壁画艺术特点。融汇了我国多民族艺术,吸收了来自西域艺术的养份,形成了发展脉络清晰、自成特色的敦煌佛教艺术体系,包含了建筑、雕塑、壁画、音乐、舞蹈等多种门类的艺术;其中壁画艺术又包含了人物画、山水画、建筑画、花鸟画等等不同画科的绘画艺术。
彰显了恢宏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更为可贵的是敦煌莫高窟保存了大量唐代和唐代以前的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代绘画的真迹。
莫高窟佛教艺术代表了公元4——14世纪中国佛教艺术的最高成就,这是我国对世界佛教艺术发展的重要贡献,在中国和世界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好的,本节就先讲到这儿,有关本节的内容和图片可以在我们的文稿中查看,下一节我们要说说藏经洞里到底藏了哪些珍贵的文物?
(由敦煌研究院供图)
如果您喜欢本讲内容
可以随手保存下方海报
分享到您的朋友圈
发表文章13篇 获得102个推荐 粉丝558人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