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爱乐
2019-02-13·阅读时长8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158个字,产生5条评论
(文 / 李梦)
内心之外,无处将是世界。
——里尔克《杜依诺哀歌》第七首
发表文章834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18387人
三联书店《爱乐》杂志
1221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ଲ划线
03-01 09:39
“阅读老子的文章,我常常想到‘顺其自然’这个词。”艾申巴赫告诉我,登台指挥乐团或是演奏钢琴的时候,他也会尝试着让音符自然地流淌出来,绵延开去,并自在地不断延展。而这一切,看似不拘,看似自由,但总会导向某个既定的地方。而那个“远方”,在艾申巴赫看来,与自己内心深处的某个潜藏的、安静的角落是永远牵连在一起的。
03-01 09:37
《圣经》中,一切生命的周期均基于“七”这个数字。当人们到了“七七四十九岁”的年纪,必须进入一个所谓的“安息年”,为的是反省、思考,以便在将来以更坦率、更自由的心态面对生命中的改变与遭逢。
03-01 09:36
卡拉扬教给我音色的处理、旋律氛围的营造与转换,还有音色细微处的打磨;塞尔则告诉我如何分句,如何处理声音的清晰与透明度。”在艾申巴赫看来,塞尔喜欢描画音乐中的线条,而卡拉扬热衷于为曲目“着色”。
03-01 09:35
塞尔不苟言笑,为人严谨,排练与演出以忠于原谱著称。有人称呼塞尔为“暴君式”的指挥,因为他对于乐团的音色要求极其严苛,未及而立之年的艾申巴赫在跟随他学习的三年时间里,从这位严厉又方正的指挥家身上,学到了“诠释传统作品的真正方法”。
匈牙利籍的乔治·塞尔是20世纪知名指挥家,起初以钢琴演奏家的身份为乐迷熟知,后来转去指挥。1946年至1970年间,塞尔任美国克利夫兰交响乐团音乐指导,并将这一乐团培养成为美国五大乐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