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爱乐
2019-02-14·阅读时长11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806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张磊、刘晓辰)
“阿卡贝拉”在音乐的词典里是个生僻词,近些年通过电视节目和高校社团的推广才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它最早出现于教堂音乐盛行的15和16世纪的欧洲,中文的翻译来源于意大利语“a cappella”,原意为“教堂风格的”,并没有“无伴奏”的释义。只不过随后教堂音乐摒除华丽复杂的外壳,提倡朴实的歌颂,再加上此类歌曲均以无伴奏的形式纪录,故而阿卡贝拉被释义为“无伴奏合唱”沿用至今。在器乐还没有流行之前,可谓是音乐表现的重要形式。至于最早的无伴奏合唱形式能追溯到何时,迄今为止并无定论。或许是在乐器并没有制造出来的时代,食不果腹的人们发现了一大片果林齐声发出呼喊,也或许是农耕的时候的劳动号子,亦或是男女求爱时的歌唱,也有史学家把公元10世纪奥尔加农(平行或反向进行的多声部合唱)当作最早的多声部人声合唱。无论哪一种猜测,阿卡贝拉的出现和发展都基于人类对于用声音表达情感的渴望。
然而文艺复兴时期教堂风格的阿卡贝拉演唱中音乐还只是文字的辅助,其表现能力受制于朴素的音乐结构以及单一的演唱方式。17世纪之后乐器代替了阿卡贝拉成为音乐演奏的主导,几乎所有与音乐有关的形式都要有乐器的存在,也使得合唱、歌剧等演唱形式有了革命性的改变。虽然阿卡贝拉的表演形式因此进入了衰退期,但这个时代对其编曲以及唱法的影响可谓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随着巴洛克和古典主义时代和声方法的建立,合唱作曲家模仿古典音乐的记谱和编曲方式,将人声用音色分成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四个声部(SATB),确定节奏与音高(不像教堂音乐时期音高由主教或者音叉来起),作品因此变得复杂而结构鲜明。男低音等同于交响乐团里的大号或贝司,通常有非常低的音域,唱起歌来地面都会嗡嗡作响,可以说是和声的基石,起到稳定根音和定节奏的作用。男高音像铜管,明亮有力,有时候引导主旋律的发展,撑起整个声音的骨架。女低音像木管,是低频与高频音色的桥梁,把整体的音色柔化抛光。女高音是无法被任何声音遮盖住的弦乐,经常是主旋律;偶尔是清丽的短笛给整个声音建筑描上金边。总之,尽管这个时期没有留下什么阿卡贝拉的曲目,但这之后的阿卡贝拉的编曲结构趋于严谨,和声更具张力,真正做到了声音的“横向的流动”和“纵向的和谐”。
发表文章83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8387人
三联书店《爱乐》杂志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