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为什么我们喜欢消费“坏爸爸”?

作者:陈赛

2019-03-20·阅读时长6分钟

3415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430个字,产生4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和他的家人坐在一起读书(视觉中国供图)

几年前,《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 Monthly)上有一篇文章叫《为什么那些卡通妈妈都死了》,谈到近年来好莱坞动画电影的弑母倾向——尼莫的妈妈被梭鱼吃掉了,熊兄弟里的熊妈妈被标枪刺死,功夫熊猫的妈妈被一只权力欲膨胀的孔雀杀了,小美人鱼的妈妈被海盗船撞死,冰河世纪里人类小娃娃的妈妈被剑虎追至瀑布掉入悬崖而死……

以前,这种情节的设置是引出“邪恶的后母”,现在的代替者则是“有趣的好父亲”。他可能一开始有点过于挑剔(《小鸡快跑》)或者不情不愿(《冰河世纪》),他也许是个暴君(《小美人鱼》)或无恶不作的恶棍(《卑鄙的我》),他可能物种错误(《功夫熊猫》),他甚至可能是杀死孩子母亲的凶手(《熊兄弟》),但无论一开始他有多坏、多愚蠢、多笨拙,最终都会变成一个好爸爸。

这篇文章的作者从女性主义的立场谴责好莱坞甚至美国男性社会对母亲的恶意与嫉妒,但如果从现代社会对父亲角色期待的转变来看这个现象,是不是能得出更有趣的结论呢?

比如,我们为什么这么喜欢消费“坏爸爸”尤其是“蠢爸爸”?一个菜鸟父亲笨手笨脚地给婴儿换一个尿包,这种事情似乎特别能激发女性看好戏的心情,甚至是某种潜藏的母性(只要你不是那个婴儿的母亲),或者抚慰男性某些不自觉的委屈——家庭生活中所有这些琐碎和日常,都是我的忍耐、我的责任,而非我的享受、我的幸福。为什么没有人看到我的牺牲?就像“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为孩子放弃了偷鸡的营生和本性,也算是个“好爸爸”了。但总有一天,存在主义式的焦虑袭来,他又会想去隔壁的农场里偷只鸡回来,哪怕冒着全家人的生命危险。即便如此,他仍然是“了不起的狐狸爸爸”。

对于“坏爸爸”的刻板印象如此深入人心,就好像孩子与男性气质之间是一对根本矛盾,可怜的父亲们是被稀里糊涂地困在了一种本不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里。但仔细想一想,现代社会关于“好爸爸”的许多期待与想象,不也是从这种关于性别的基本偏见中生发出来的吗?比如作为女性的母亲指向内部世界,作为男性的父亲则指向外在世界。母亲的职责是为孩子提供稳定和安全感,父亲的职责是鼓励孩子的自主与独立。母亲倾向于过度保护,父亲则往往鼓励孩子自由探索,所以父亲是孩子挣脱对母亲过度依恋的关键力量。

文章作者

陈赛

发表文章232篇 获得7个推荐 粉丝4079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成为父亲

爸爸们的问题与困惑

9099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5)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