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2.1 寻根问祖 | 走出非洲后人类如何散布在全世界?

作者:李辉

2019-04-08·阅读时长9分钟

32001人看过
李辉老师是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大同中华民族寻根工程研究院院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分子人类学,从DNA探索人类起源与文明肇始,曾被Science以《复活传奇》为题专版报道。这次我们有幸邀请到了李辉老师,分别从八个地理人群、文化和民族的起源、汉族的形成这三个方面为我们讲解中国人的起源问题。

2.1 寻根问祖 | 走出非洲后人类如何散布在全世界?

17.1MB
00:0018:38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解码人类”音频课。我是李辉,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民族寻根工程研究院院长。我研究的领域是分子人类学,从人类基因组中解码人类的历史。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述的主题是七万年以来,我们现代人的漫长的历史。从非洲走出以后,我们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变成中国人、英国人、美国人、印第安人等那么多的人类,我们的文明又是怎么产生的?我们中国人不同的民族是怎么形成的?

这一讲的第一节,我们先来说一说人类在全世界的散布和地理种的形成过程。

不同地理人群形成的原因

大家可能听说过三大人种、四大人种这样的说法,人种是什么呢?人种这个概念现在非常敏感,实际上人种跟种族歧视完全不相干。人种是地理种的概念。(注:此处地理人种是指地理人群)我们先要讲一个生物学上最基本的概念,就是生物的分类。生物分类分为域、界、门、纲、目、科、属、种。这里面的“种”不是指人种,是指物种。

对于人类这样的高等动物来讲,物种是有生殖隔离的,不同物种之间不可能交配产生有效后代。就像马和驴,一旦交配以后就形成骡子,骡子就不能再生育了,因为马和驴的染色体的数目不一样。人类的物种也是一样的,人类的物种包括智人、直立人、能人,这些物种之间是不可能通婚交配的。而智人里面又分为尼人丹人、现代人这些亚种。智人中间的亚种,因为基因组的结构、基因的位置有显著差异,所以他们通婚产生后代的效率有显著下降,很多就直接生不出孩子,或者是流产,或者是夭折。所以我们现代人的基因组里只剩下2%(更精准的数值是2.4%尼人的成分。

生命科学小百科:

· 尼人:尼安德特人(Neanderthals),常作为人类进化史中间阶段的代表性居群的通称。因其化石发现于德国尼安德特山谷而得名。从十二万年前开始,他们统治着整个欧洲、亚洲西部以及非洲北部,但在两万四千年前消失。

· 丹人:丹尼索瓦人(Denisovans)。通过对在西伯利亚一个洞穴内发现的牙齿和指骨化石提取的DNA进行分析,科学家证明了丹尼索瓦人的存在。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都是与现代人亲缘关系最近的已经灭绝的远古人类。

▲尼安德特人颅骨化石(视觉中国供图)

现在全世界的人都属于智人物种的现代人亚种。关于这个问题,很多科普书里把智人和尼人对立起来讲,这是严重的错误。尼人也属于智人物种,他们属于早期智人。我们是现代人亚种,跟以前的已经灭亡的尼人是相对立、相并行的。

现代人从内部再分出地理种。地理种是生物学上一个很普遍的概念。现代人在早期产生以后向世界各地扩散,到了不同的气候环境里面,适应不同的环境,长期适应基因突变,被长期地选择积累,就形成了不同的外观形态和内在的代谢方式,生理差异、病理差异都产生了。因此产生了不同的地理种。

生命科学小百科:

· 地理种:同一种生物以地区不同所产生的形态差异为区别时,称之为地理种。地理种的形成原因一般认为是地理的隔离。

全世界而言,因为气候的不同,环境不同,人们适应历史的不同,一共形成了八个地理种。我们以前讲的三大人种,四大人种,那是指大的几种,还有很多人口很少的小的地理种也非常有意思。人种之间、地理种之间,我们一定要搞清楚他们的差异是什么,才可能避免种族主义的观点,明白人并没有进化水平上的高低,并没有智商方面的差异,而只是对不同环境的适应,对各自生存能力的提升。每个种族在不同的环境里都是非常完美的。所以我们提倡“和而不同”,允许这种不同的存在,和平对待,欣赏人家跟我们的差异。

八个地理人群

这八个地理人群是哪八个?我们先列举一下。第一个是在人类发源地留下来的人种,他们适应了东非萨瓦纳的气候,我们一般把他们叫作布须曼族,这是最早的一个地理种。萨瓦纳气候,就是高原的热带稀树草原的气候。

▲东非热带稀树草原(视觉中国供图)

他们的生活方式是什么?就是在草原上长期地追逐猎物,狩猎采集。他们狩猎采集的方式很有意思,因为人类没有尖牙,没有利齿,不像狮子、猎豹可以迅速追上去把猎物咬死。所以人类怎么狩猎呢?有个很有意思的方法,就是先把自己隐蔽起来,等猎物不小心走到身边的时候,“啪”一下扔出一块石头,或者射一箭。猎物负伤开始流血,然后人就直接追出去。然而,羚羊哪怕受伤了,跑得也很快,人一下子追不上没关系,会狠命追,一直追下去。因为猎物都是有皮毛的,等猎物跑得热得受不了倒地而亡,这时候人类就追上去把它抓住了,带回村子里面,全村人吃上一个星期。

我们知道,人是哺乳动物,哺乳动物都是恒温动物,温度相差一点都是不行的。那么,人为什么跑那么长时间不会倒地而亡?不会热得受不了?那是因为我们的进化已经适应长跑了。首先,我们现代人是“裸”的,我们祖先在草原上追逐猎物,追得热得受不了,于是逐渐把身上猩猩那样厚厚的毛全部“脱掉”了。其次,因为长期的奔跑需要积攒能量,能量积攒最有效率的就是脂肪。所以现代人在皮下积了厚厚的脂肪。

因为长期的奔跑,布须曼人种的腿变得特别长,他们腿长占身高的比例是所有人种里面最高的。因为他们长跑的历史比我们要长得多,所以他们的体脂比例比我们高,而且腿长比我们长,身体的散热能力更强。所以这个人种实际上有很多的优点。世界长跑纪录都是布须曼人,东非人保持的。曾经有过一篇科普的小文章,说为什么东非的人擅长长跑,西非的人擅长短跑,实际上就是因为它们是完全不同的地理种适应的结果,长期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造成他们的基因已经完全不一样。

▲出生于东非索马里的传奇长跑运动员莫·法拉赫

第二个地理种是适应了中非热带雨林生活的俾格米人。俾格米人大家可能从来没听说过,他们身高非常矮,最高不会超过1.3米,生活在刚果、喀麦隆这些地方的热带雨林里面。他们的寿命也非常短,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可以生育了,到30岁差不多就到老了。

为什么他们会这样?因为俾格米人的生存策略是尽可能地节约粮食。在热带雨林里面,你不要以为物种那么丰富,食物肯定很充沛。其实食物极其匮乏,空间极其狭窄,因为热带雨林里大部分都是巨大的树木,人不可能啃树皮、吃树叶活着,而热带雨林里面的花果大部分都是有毒的,也吃不了。因此,草原上有大批的兽群、食草动物在奔跑,森林里面大型动物就非常少,只有很多小型的动物像小鸟、鱼、蛙、蜥蜴,人的食物来源非常地少。在这么狭隘、这么艰难的生存环境里面,人群要能活下来,种族要繁衍下去,个体数必须要足够多。而且如果每个个体体积都很大,粮食消耗都很多的话,就活不下去了,所以俾格米人的身高就变得越来越矮,寿命变得越来越短,代际之间的跨度越来越小,这就是他们的生存策略。现在俾格米人人数已经非常少。

第三个地理种,就是适应西非平原的尼格罗人。以前我们讲尼格罗人,或者黑人,现在因为西方的政治原因我们都不讲了,一般管他们叫african,实际上指的就是西非人。西非平原人群适应的是热带海洋性气候,他们变得又高又大,皮肤又黑,因为特别炎热,紫外线特别足,所以皮肤需要更多的黑色来挡住紫外线。

而跟他们非常接近的有另外一支地理种,在4万多年前跟他们在中东地区分开,进入到了东南亚。我们从基因上可以看出他们很接近。这一支到了东南亚,又进入丛林了。进入丛林,我们就知道他们会变矮。在东南亚生活了4万多年以后,他们的身高降到了1.5米,这支人我们把他们叫做尼格利陀人,现在生活在印度的安达曼群岛,泰国和马来西亚的边界山区,菲律宾吕宋岛北部和中部的山区等等。我们在历史上管他们叫“昆仑奴”、“小黑人”。甚至在台湾岛曾经也存在过这样的人,但后来被现在高山族的祖先给消灭掉了,所以高山族至今每年还有一个矮灵祭的节日,来祭奠这些 “小矮人”的亡灵。 

▲唐代壁画中的“昆仑奴”

第五个人种是在五六万年前沿着印度洋一直向东迁徙,适应热带季风性气候的人种——澳大利亚人种。他们现在生活在澳大利亚大陆,新几内亚,美拉尼西亚,印度的最南端,还有日本的北海道等。他们迁徙的跨度很大,但是因为迁徙时间长,所以慢慢地扩展开来。甚至中国很多沿江沿海的考古遗址里面,挖出来的遗骸头骨,有很多都是澳大利亚人种的,而不是我们黄种人的。因为他们来到东亚的历史比我们长得多,他们的头骨形状跟我们长得完全不一样,不是像我们一样脸比较平,而是立体感很强,鼻根很凹陷。我们的眼眶是卵圆形的,他们的眼眶是长方形的,实际上山顶洞人就是那种样子。

生命科学小百科:

· 山顶洞人: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属晚期智人。因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而得名。1930年发现,1933—1934年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由裴文中主持进行发掘。

第六个人种跟澳大利亚人种从中东分开,沿着波斯湾进入到了地中海的西岸。他们适应了地中海生活,在地中海周边渐渐地扩散开来,就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称的白人。以前我们叫高加索人,实际上更适合的名称应该叫地中海人,因为他们适应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是什么?就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暖湿润。冬季温暖湿润没问题,反正多穿点衣服就解决问题了。夏季炎热干燥,那是个很大的问题,他们的身体必须要有很强的保水能力,才能在夏季健康地活下来。所以他们的皮肤角质层比较厚,汗孔比较少,汗毛比较粗,把汗孔都塞住,这样的话排水就少了,水蒸气蒸发量就少了。

第七个人种,就是现在东亚的大部分人群,以前我们叫蒙古利亚人种,实际上就是东亚地理种,或者平时我们讲的黄种人。东亚人种适应了温带季风性气候,包括亚热带季风性气候。从基因组上看,我们从西亚的人群里面分化出来,大概也就是三四万年的时间。三四万年前,我们从西亚迁到了南亚,从南亚迁到了东南亚,然后穿过东南亚雨林,进入到了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的中国南方,从而开始向中国各地、向东亚各地扩散。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的特点就是非常潮湿炎热,一年四季都容易下雨,水蒸气密度变得非常高。水蒸气是一个温室气体,我们通过辐射的方式散热,就造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身体的热量过高,为了维持身体的恒定温度,必须要有其他的策略来把这些多余的热量散掉。怎么办呢?就通过主动散热。

▲不同人种的排汗能力有所差异(视觉中国供图)

金力教授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专门研究这个问题,到底我们皮肤发生了什么事情,使得我们能够排汗来主动散热。结果发现在我们的外胚层,总调控基因有个EDAR基因,这个基因上面发生了一个点的突变,使得我们排汗的功能完全不一样。我们皮肤变得非常地薄,非常细腻,然后我们的汗孔比地中海人群要多1/3,我们的汗毛变细了,从而更好地排汗。实际上,我们身体里面很多代谢的相关基因也发生一系列变化,使得我们容易排汗。这样我们在潮湿的气候里面就能够很好地维持身体的恒温了。所以东亚人种的特点就在于容易发汗,体液的流动很快。

还有最后一个人种,第八个地理种,就是美洲人种。一万五千年前,美洲人种的祖先从东亚的最东北角西伯利亚穿过了白令海峡,进入到了美洲。一万三千年前北美的冰川消融形成了一条通道,他们就迅速进入美洲内陆,迅速扩散开来。他们的基因组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了强烈的自然选择,跟亚洲的这些人群已经不一样。外表上面看,他们跟东亚的人群长得差不多,肤色也差不多,但实际上各种代谢方式、基因组有很明显的差别。

总结起来,全世界的现代人分化成了八个地理种:非洲有布须曼人,俾格米人和尼格罗人;在亚洲从西到东有高加索人种,澳大利亚人种、蒙古利亚人种和尼格利陀人种,还有美洲的亚美利加人。八个地理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球上的人类。人类的多样性使得人类的生存能力更强,使得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多元美好,“和而不同”。

本节的内容就先讲到这里。下一节中我们要聊一聊人类到了世界各地以后怎么发展出了文明,怎么形成了民族。

如果您喜欢本讲内容

可以随手保存下方海报

分享到您的朋友圈


 


文章作者

李辉

发表文章6篇 获得76个推荐 粉丝201人

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解码人类

探秘生命真相的科学课

20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4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