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读书
2019-04-12·阅读时长7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694个字,产生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罗展凤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降,香港流行歌曲风潮影响之大,席卷内地、台湾乃至东南亚,吸引者众,稳霸亚洲华语世界歌坛三十多年,是不少学者、研究者的研究对象。今天重看香港娱乐事业百花齐放的岁月,跨平台市场策略无疑是香港流行歌曲兴旺的主因。七八十年代香港经济起飞,流行乐坛乘着电影、电视工业急速发展,加上电台广播也进入新时代的景气期,一时之间,香港乐坛风风火火,一众年轻明星歌手相继闪亮诞生,能演能唱,灿烂耀目,其中电影与电影歌曲互动的助力更不容小觑。然而,粤语流行曲在香港站稳阵脚,其实一点也不容易,单从早年香港电影歌曲之生产模式,便可窥探背后之困难与角力。
自三十年代有声电影开始,香港电影歌曲紧扣工业发展,不断演变。这批来自电影(即电影主题曲或插曲)的歌曲,在辅助电影的叙事功能之余,配合着电影上映营销,充分表现了大众对电影歌曲的接受与价值观念,从粤剧戏曲到粤语流行曲的兴起,几经波折。要研究这一现象,除了一向把它看成是共时的现象外,还得从历时的演变探索。罗马,从来不是一天建成。
二十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有声电影出现,参与香港电影歌曲创作的人均来自粤曲、粤乐界,戏曲片(粤剧电影)以外的电影歌曲,如时装歌唱片,也是粤曲味道甚浓,逐渐更发展成带粤曲风味的广东小曲。此时期电影绝大部分是粤剧电影,可见粤剧文化依旧兴旺。一九三五年粤语电影《摩登新娘》(关文清)邀得多位广东音乐名家客串演出,当年的电影广告所示,右页是女主角李绮年的晚装照片,左页是“片中五大广东音乐名家”手持乐器的照片,电影宣传语之一为:“五大音乐名家现身银幕之第一声”。相比明星艺人,乐师真身反成为电影宣传亮点,吸引观众购票进场,可见粤剧才是吸引观众买票入场的“主角”。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20760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