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读书
2019-04-12·阅读时长11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792个字,产生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梁雪
据明代《清凉山志》记载:东汉永平年间,印度僧人来中国传扬佛教,称五台山为文殊菩萨道场,奏请汉明帝在此建寺,并以五台山与印度灵鹫峰(相传为释迦牟尼修行处)相似,所建寺院称大孚灵鹫寺。所建的灵鹫寺和洛阳白马寺遂成为我国最早的两座佛教寺院。
佛光寺创建于魏孝文帝时,其寺名屡见于纪传,其主体建筑在唐会昌五年的灭佛运动中被毁。现存大殿为唐大中十一年(八五七)所建,为我国保存完好的建于唐代的木构建筑之一。一九三七年,中国营造学社的梁思成、林徽因等人对佛光寺的主体建筑加以考察,并发现了这栋建筑“始建于唐代”的纪年款与寺庙的“功德主”,并因随后写出的考察报告使之享誉中外建筑界。时光荏苒,如今距离他们“发现佛光寺的建筑价值”已过去了八十余年。
位于五台山西南的佛光寺高踞山腰,背东向西而坐。寺内院落宽广;全寺有殿、堂等建筑一百二十余间。佛光寺建筑群(图见本期封三)由一系列的单体建筑构成:有建于隋代的祖师塔、建于唐代的东大殿、建于宋代的文殊殿和建于明代的伽蓝殿和天王殿。上面提及的单体建筑,特别是有关东大殿和祖师塔的专业测绘在梁思成的考察报告和已经公布的资料中多能找到。近年,随着光学扫描仪的应用和碳十四测定等技术手段的更新,对佛光寺的单体建筑(特别是东大殿)的研究陆续有更深入的成果出现。建筑专业的研究多集中在建筑历史和单体建筑方面,而对佛光寺的环境和建筑组群的研究则有限。实际上,佛光寺所在建筑群因其所在的地形特点和群体构成方式,具有普通人都可以感受和体验的外部和内部空间,亦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3个推荐 粉丝20761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