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青冢

作者:读书

2019-04-12·阅读时长13分钟

565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589个字,产生7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黄纪苏

到达昭君墓,天色已从斜阳向夕阳过渡了,游客稀疏,像是在为胡思乱想清场。昭君墓虽多,但多在内蒙古的边疆地区,说明古人虽浪漫但不胡来。呼市郊区的昭君墓,听当地专家用方音讲,“胳膊(根本)就是烽火台”。其实是不是烽火台关系不大,凭吊史书上语焉不详的人物或遗迹,从来幽情是老大,土堆是老二。听说考古工作者没在这儿动过洛阳铲,说明他们知趣解风情。

整个墓区像个股份制企业,汉代的原始股就是那座“青冢”,历代不断参股些碑刻之类。当代股包括白石铺就的墓道及夹道的石像生。长长的墓道被几座石头亭子及牌楼分成几段,俨然皇家规格。牌楼上的“青冢”二字为乌兰夫所题,碑亭里立着董必武的七言绝句: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曹禺先生承其余续创作了话剧《王昭君》,真不愧戏剧国手,用金针银线精织巧构,把民族政策落实到历史上的汉匈关系,他笔下的昭君老让人觉得是刚从杜鹃山下来、前往北方牧区开展工作的优秀女干部。就这么着,我在中巴车上一直琢磨着“胡汉和亲”。

“和亲”一词在历史上的使用有宽有窄。最宽的要数“百姓和亲,国家安宁”;半宽不窄的限于国际关系,如“北匈奴复遣使诣阙,贡马及裘,更乞和亲”,这类“和亲”应与“和戎”同义或近义,未必含“姻戎”的意思;最窄的才是家喻户晓的昭君出塞、文成嫁藏,专指两国或两大政治集团间的联姻,是要进洞房的。本文所谈在最窄与次窄之间。

山河大地,本无中心边缘,舜帝是“东夷之人”,文王是“西夷之人”。后来中原一带畎亩井然、礼乐闳然,于是“中国”便冒着泡浮出水面,一圈圈涟漪向外扩展并强度递减,“蛮夷要服,戎狄荒服”,相当于北京市的五环六环吧,房价比中央核心区差一大块。“夷夏之辨”也应运而出。那会儿是小中华,例如“淮夷”在淮河下游,“莱夷”在山东半岛。四渎之间地势徐缓,交通便利,夷夏能不同到哪儿去?人民的密集交流和文化的持续传播,会很快稀释甚至抹杀原有的差距。将蛮夷视同鸟兽的“夷夏之辨”很可能只是当年意识形态小圈子里的高调,既跟不上现实的步伐,也不是普遍的共识。蛮夷的一个重要标签是“不火食”,但蛮夷地区考古出土的蒸米煮饭的炊器多了去了。《左传》里很有名的一篇讲部落酋长驹支当众反驳晋国的范宣子,不但说得有理有节、亦柔亦刚,结尾还民国大师似的来了首《诗经·小雅》中的“青蝇”。

小中华输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变夷”当然是事实,但博采众长“变于夷”也是事实,如穿井之术从南方的“夷”那儿拷贝,骑射之术从北方的“胡”那儿下载。中国“礼失”而求之四夷的情况也不是没有,“东夷天性柔顺,异于三方之外,故孔子惮道不行,设桴于海,欲居九夷,有以也夫”,有学者因此认为仁道源自夷道。说中国“聪明睿知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艺之所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也对也不对。把“中国”看作一再更新、不断扩容的亦实亦虚体,夏中有夷、夷中有夏,就八九不离十了。

文章作者

读书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9个推荐 粉丝20761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读书

D U S H U

5679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7)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