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莫扎特:“天庭”与“乐园”的词汇之争

作者:爱乐

2019-05-09·阅读时长7分钟

541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528个字,产生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 / 贾晓伟)

    

造者的内心特征是一个谜。莫扎特更是如此。解读他,不亚于一个火星人要弄懂哥德巴赫猜想,或利用繁难的公式解析费马大定理。如果说巴赫、贝多芬的人格里仍有真真切切与人间有关的特征的话,莫扎特的音乐则抹去了任何真正通向他那里的解释之路。在整个西方音乐史上,没有任何一个谜语比莫扎特之谜更大,也更有意味。这并不是说倾听者不能获得他的“音乐”画像;根本的问题在于,他的这幅音乐“画像”是怎么从人世间生活的莫扎特身上升起的,他为何给试图理解他的人留下了内心的困境。我长时间对莫扎特音乐中的莫扎特其人不得要领。我这样讲,并非是不能从关于他的诸多传记以及音乐辞书中的“公论”来说服自己,我的疑问是:他的清澈、青春色彩的音乐勾勒出的“人”的身影,不但未使这个“人”影显得不可触摸,恰恰使这个“人”影有着绝对的内心的重量。他的作品里没有“人”的那种可称为生物的气味。他说的不是人间的烦心事。对于莫扎特而言,人世间的苦痛不需要用“欢乐”赢来,更无必要“扼”住“命运”的喉咙。他的音乐里奇特而美好的声音指向了何方——为什么有那么多清爽、深邃的美感?许多乐评家宁愿把他放入神界,予以供奉,完全抹去了这个曾住在维也纳某街某门牌下的名叫莫扎特的户主姓名。可把他“推”入人世来解释,哪里又可为他的每一个乐章找到真正的凭证?莫扎特在这里如此撩人心扉,他的音乐无时无刻不魔术般地唤起人性、生命里纯粹属于声音美感的事物。没有谁不在莫扎特故居前怅然若失,只可把他称为在神界“存在”的“凡人”。

但莫扎特的音乐对于精神有些颓丧、茫然的当代人的亲近感稍稍不及昔日了。这个时代的人们要么入“魔”——靠近如泣如诉、双唇在歌唱时有些颤抖的马勒,要么则是从巴赫这位老“父亲”的温暖袍衣里获取慰藉。这是两种宗教:个人的与人世的,说的是同一回事——因为迷恋声音美感的人们渴求被占据,被迷惑,被抚慰与温暖。对于“天才”的欣赏程度在降低,尤其是人们已有些不太习惯本真的“欢乐”。但倾听时有“心”的人们,并非单单要从音乐中寻找与自己心灵及秉性相近相仿的事物。莫扎特远了,相反由于他可能是最大的慰藉者,却与我们更近。正像熟知爱恋的人,常常会在内心创造一个心灵的恋人一样,莫扎特由于正是那个恋人,他可以越过我们倾听的生活,来到我们不被察觉的深处。我们不常与他见面,但每见一次便百感交集。他的出现映照了我们内心的瑕疵,并使我们羞惭地追问——他为我们的心竖起了一面镜子。他甚至由此惹恼了我们,会让我们瞬间暴怒。他问到了我们最痛的地方:为什么我们不能像他那般琅琅地歌唱?我们的耳朵里睡了魔鬼或是那些惯于哄我们的假神。他来了,莫扎特来了,为什么我们只开了一条门缝,最后一道门却被默默锁紧?

文章作者

爱乐

发表文章834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18387人

三联书店《爱乐》杂志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5)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