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1.3 总序 | 如何让我们一起努力,与孩子共成长?

作者:高益民

2019-08-05·阅读时长9分钟

75013人看过
在总序这一讲中,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教学研究专家高益民教授,将为大家讲述家庭教育的意义,尤其是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互补时的特殊意义。高益民教授常年从事比较教育研究,对国内外的各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方法都非常了解,因此,在这一讲中,他将结合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当下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复杂情况,以及自己的个人思考与感悟,为大家构建一个更系统、有效的教育理念框架。

1.3 总序 | 如何让我们一起努力,与孩子共成长?

26.2MB
00:0019:04

点击上图,查看更多课程介绍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高益民。

在上一讲当中,我们聊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如何进行互补的问题。那么在这一讲当中,我们再来谈一谈教育孩子和教育自己的关系。在这一讲之前,我先给大家朗读一首很著名的诗(注:这首诗由本节主讲人高益民教授重新翻译)。

孩子们   

纪伯伦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自己的渴望而生下的子女。

他们经你而来,却不是来自你;

他们与你在一起,但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他们你的爱,但不是你的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让他们在你那儿栖身,却不能留宿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住在明天——那个你无法造访的明天,即便是在梦里。

 

你可以尽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别想着让他们像你,

因为生命不会倒退,也不会与昨日留在一起。


你是弓,你的孩子是这里射出的箭。

射手从无尽的前路中望见了标记,他把你拉到不能再弯,好让他的箭飞得又快又远。

 

在射手的掌中快乐地弯曲吧,

因为他爱那飞着的箭,也爱那沉稳的弓。

 

这首诗的作家是黎巴嫩作家、诗人和著名画家纪伯伦。纪伯伦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名句,例如 “一个人有两个我,一个在黑暗中醒着,一个在光明中睡着”、“你背朝着太阳,就只能看到自己的影子”等等,深受世界读者的喜爱。

纪伯伦照片

这首诗是纪伯伦的诗集《先知》中的一首,在诗里智者回答了人们提出的爱、婚姻、饮食、工作、友谊、善恶等26个方面的问题。其中,一个怀抱孩子的妇人说:请给我们谈谈孩子,智者就说了上面的那些话。这首诗曾由我国著名作家冰心翻译过。这次我重新翻译,是为了借用这首诗谈谈我们的儿童观。

这首诗里有三种主体,第一就是诗的标题——孩子们。在诗的末尾,智者把孩子们比作是射出的箭。

第二就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的这个“你”,也就是父母,父母是射出箭的弓。

第三个主体是射手,是他把我们这些弓拉到不能再弯,并把箭射了出去,而且射得又快又远。

一次我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我家的孩子问我,这个射手是谁?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纪伯伦出生于马龙派天主教家庭,所以说他把上帝比喻为射手那也是很自然的,因为按照他所信仰的宗教教义,任何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上帝的旨意。

但是实际上无神论者可以作别样的理解。这个射手可以理解为大自然,因为所有的人都是大自然的造化。每个人都是父母生的,但是父母并不能决定生下的就是这个人就是你。有的孩子会对父母说,谁让你生我的?生我的时候你跟我商量过吗?我开玩笑说,父母没法儿跟你商量,因为他也不知道生下的就是你,如果他早知是你,也许他还不生了呢?这当然是开玩笑的话,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事没商量。要商量只能跟自然之力商量,但自然之力又不与我们商量,这个世界上的所有生命都是这样地繁衍着。

这首诗蕴含了非常重要的思想。我们的父母、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孩子都是自然之子,都是生命对自己的渴望生下的孩子。这里最关键的是射手,是自然之力,父母只不过是弓,只需配合自然之力尽到弓的责任就好,你左右不了箭去哪里,箭去的永远是弓所达不到的地方,那是你无法造访的明天,即便是在梦里。

这首诗看上去在歌颂射手的伟大,但实际上它却在强调尊重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个生命体自己成长的规律,每个人,只要是人,都有自己的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在这一点上人与人是平等的,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

作为一个弓,责任就是在射手的掌中快乐地弯曲——也就是快乐地遵循自然的规律,而不要越俎代庖,不要去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不要把孩子作为自己的私有物去主宰、控制、包办代替……这首诗提醒我们,父母固然应当尽到自己的责任,但同时对于我们自身的局限性始终要有清醒的认识——当我们要主宰、决定、左右孩子命运的时候,我们自身有没有那样的品质、那样的能力以及那样的资格

父母的局限与心态

认识到父母的局限性,我觉得有两个基本的好处。

第一个好处就放松。当我们对自己角色和能力的界限有了深刻的体悟,当我们真正认识到我们无法对孩子的命运负完全的责任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有一些遗憾,但当我们接纳了这种遗憾,我们反而会放松下来。放松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品质,它会让我们的情绪稳定、身体健康、心智明朗、处变不惊,反而更有定力,这就是诗里说的,成为“沉稳的弓”。

在教育的过程中,因为影响的因素太多,变化也太多,而我们做父母的谁也没有经验、又缺乏训练,所以正像有有的专家所指出的那样,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不是出于爱,而是出于害怕和担心,有时担心孩子会像自己,有时会担心不像自己,有时会担心不如别人,有时会担心与别人不一样,却忘了孩子怎样才能更像他自己。为什么会忘记了观察孩子、研究孩子本身呢,一个重要的就是因为害怕,因为不能放松。比如现在有好多的事情绑架着我们,裹挟着我们。

本来大家都知道孩子并不一定朝着一个方向去跑,但是所有的人都害怕会输在人生的起跑线。所以纪伯伦也有一句非常重要的名言,那就是,“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就忘记了我们为什么出发”。我们教育孩子,是为更好地发挥出他自己内在的潜能,让他有更好的内心体验,真正享受快乐而幸福的人生。

当我们放松的时候,我们才容易“快乐地弯曲”,也乐于为了孩子的成长而有所牺牲。而当父母把教育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的时候,孩子才能从中得到更大的快乐和收益。

我们常说好的家庭教育应当是权威而不专制,温和而又坚定。但是如果在心态上情绪上不能放松,就不可能做到这些。实际上我们看看周边的家庭,就会看到完全是另外一面的家长,一要权威就要专制,一要坚定非要发怒。

认识到自身局限性的另一个好处,是能够帮助我们不是死盯着孩子,而是更好地反思和提升自己。父母无法对孩子的所有方面负责,这是肯定的,但孩子的许多问题的确与父母有关。比如孩子喜欢玩手机,与没事儿就摆弄手机的父母是有关系的;孩子不爱读书,是与不爱读书的父母有关系的。我们幼时的很多毛病,到长大了仍然是毛病,只是因为没有人再在我们上面管我们了,才不能么显现而已。

有人说长大了以后才知道大人为什么不挑食了,那是因为大人在买菜的时候就不买自己不喜欢吃的东西。其实是早就把不喜欢的东西过滤掉了,早就排除在饭桌之外。那么大人不让孩子挑食的时候,如果孩子不吃的东西刚好是父母自己喜欢吃的,父母常常就会讲很多大道理,或者强迫孩子吃,但如果孩子不吃的东西,正好是父母自己也不喜欢吃的东西,那么父母就没有那么生气了。

有了反思的意识,教育,孩子的心态就会发生变化,就会常问我发这么大的火气,究竟是因为我自己情绪不好,还是因为孩子做的不对?就会常问我要求孩子做的事如果放在我自己身上,能做到多少分?就会常问,如果这句话回到我身上,我会不会受到伤害?有了反思的意识,就会把教育的对象转向自身,把教育和自我教育结合起来。有不少父母通过孩子这面镜子发现了自己很多不足,于是就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读书锻炼,发展业余爱好上,放在发现自己自身的亮点上,越活越充实,越活越丰富,越活越有味。

其实这是家庭教育所需要的一个好状态、好条件。

父母陪伴的真正意义

我们这次系列讲座当中的父母们,无论是摄影的烹饪的,还是旅游的,野外观察的,有的是父母自己早有这方面的爱好,而有的是通过后来的学习喜欢上了这些活动。而只有父母喜欢这些活动,当他们陪伴孩子的时候才不觉得辛苦,反而会觉得是一种乐趣。我的朋友当中有的人喜欢爬山,有的人喜欢种地,有的人喜欢打球,他们带着孩子参加这些活动无不是一大乐趣。

另外我在日本的时候,还采访过一些中小学的男老师,我问他们为什么喜欢当老师,发现不少老师说自己小时候就喜欢各种体育项目,当老师可以天天带着学生打球、游泳,又做了工作,又可以继续发展自己的爱好。

其实父母不仅是父母,只不过在孩子们面前是父母,但是在自己的父母面前又是孩子,在单位里头又是工作人员,因此父母不可能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子女身上,这时候就容易与家庭教育、陪伴子女产生矛盾。

原则上来说,每个父母都应当尽可能地平衡好家庭与工作的矛盾,给童年的孩子以更好的陪伴。但是这里边也有辩证的关系,是不是做全职妈妈,有更长更充足的时间陪伴孩子就更好。其实这里的变量是很多的,一些发达国家之所以会给父母育儿假,就是为了减轻工作与家庭的矛盾,让父母能够更加安心地更加专心地照顾和陪伴婴儿。但是实际生活中这件事会更复杂,比如全职妈妈其实很难做到全职的陪伴,因为一旦全职,她们就会有很多很多的家务事,以至于陪伴孩子的时间也受到很大影响。

另外一旦全职,丈夫协助的意识就大大下降了,因为既然你不工作,那家里的事孩子事都由你来管,就跟我没什么关系了!

第三点特别重要,全职妈妈的活动范围缩小,与社会联系减弱以后,视野会变得窄化,与自己原来的朋友、同学、同事的差距也会增大,这时候就会对孩子有更高的期望,而同时对自己的牺牲也多有怨气,于是不仅产生夫妻矛盾,实际上对孩子的陪伴和教育的质量也会产生影响。

所以能不能努力学习,提升自己,发现更好的自己,培养更好的自己,是父母陪伴孩子和教育孩子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有的全职妈妈非常精彩,虽然她是全职妈妈,但是她在家庭里头非常注意学习。那么相反,如果职场妈妈在陪伴孩子的时间上有缺憾,但是如果她能够有机会不断地提升自己,处处学习,那么也可能会提高陪伴的质量。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些家庭的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并不长,但是由于他们在社会上不断地发展了自己的兴趣和才能,不断地拓展了自己的视野,也有很好的社交网络,但是他们陪伴孩子的质量并不低。而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种有高度的社会知识含量的陪伴,对孩子的成长越来越重要。

以前在传统的社会里,母亲在家里相夫教子,父亲在外面工作,实际上父亲陪伴孩子的时间很少,但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孩子的格局,孩子的前途指导往往需要具有丰富社会经验的父亲,也就是这个道理。

讲到父母的陪伴,我们再回过头来想一下,我们在第一节里谈到的哈洛夫妇的猴子实验。猴子实验发现母子之间如果有了亲密的身体接触,就会培养出深厚的情感,也会发展出非常好的安全感。有了安全感以后,小猴子才能更好地去探索。但是这个实验其实我没有讲完,因为跟代理母亲长大的猴子,与那些跟亲生母亲长大的猴子还是有重大的区别。这些与代理母亲长大的猴子往往无法跟其他猴子交往,也没有办法与异性的猴子交配。偶尔交配成功的猴子生下的孩子,他们也不会照料,这就是情感缺失所带来的结果。尽管棉布妈妈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还不足够。后来就发现为什么光有身体接触还不够,还需要什么?后来他又通过一些其他的实验证明了“运动”、“玩耍”与“接触”一样,成为爱的三大变量。

所以也有些书里写道,父亲对孩子的陪伴有一些特殊的优势,因为有些父亲在陪伴孩子的过程当中,会非常自然地回到孩童时期,他会非常投入地跟孩子玩耍,从而建立很好的亲子关系。

说到这里我想说,谁都不是天生会做父母,都需要后天不断地学习,只有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研究自己的孩子,不断地反思自己,不断地追求一个更好的自己,才会给孩子一个更好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空间。

这一节我们就讲到这里,在本讲的最后,我也准备了一节课外拓展的内容,各位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阅读了解,我是高益民。

分享下方海报到朋友圈

与更多宝爸宝妈分享你的感悟

文章作者

高益民

发表文章4篇 获得54个推荐 粉丝362人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学部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智慧父母“慢教养”手册

如何陪伴一个有趣的小灵魂

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526)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