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3.1 游戏教育 | 为何我们要让孩子“边游戏,边成长”?

作者:叶壮

2019-08-05·阅读时长11分钟

37466人看过
出生在信息科技大浪潮中的新一代孩子,难免会有着不同于父母的成长轨迹。游戏,尤其是电子游戏,已经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我们当代人的生活,尤其是对我们的孩子来说,电子游戏并不仅仅是为了好玩,而且还有很多我们想象不到的影响力,比如,游戏可能会成为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助力器,也可能是他们与朋友之间社交沟通的重要内容。那么,身为家长,我们到底该如何引导孩子正确认识、选择玩电子游戏呢?如何避免孩子对游戏上瘾呢?如何通过与孩子一起玩游戏来培养、改善亲子关系呢?在这一讲,来自北京交通大学的叶壮老师将为你讲述如何培养家长和孩子的游戏力。叶壮老师专攻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相关的科研与教学方向,对基础教育、学龄前教育、亲子关系、职业心理健康有深入研究,已出版四部心理学相关著作,讲课风格诙谐生动,富于感染力。这一讲中,他将结合专业研究报告和自己的亲子游戏陪伴经验,为你提供新的认识视角和实践指导。

3.1 游戏教育 | 为何我们要让孩子“边游戏,边成长”?

27.7MB
00:0020:09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叶壮。我有三个身份:第一个身份是心理学人,我学心理学已经十二三年了;第二个身份是二孩爸爸,我们家两个儿子,大的快五岁了,小的也有七个月了;第三个身份就是一名游戏玩家,从第一次打开红白机玩魂斗罗到现在已经过去了20多年。

今天我将结合这三个身份跟你一起聊这样一个话题,怎样能够让孩子“边游戏,边成长”。

 用游戏促进成长不是伪命题

电子产品在今天儿童的日常生活中,地位一直都很尴尬。

它不可或缺——不管是听故事、还是看动画片,以及最近几年风头很盛的线上小班外教课,都离不开电子产品;它又带来很多烦恼——从“网络成瘾”的临床指标最近得到公认,到无处不见的玩着手游的孩子,再到必须用动画佐餐下饭的两三岁小朋友。

出生在信息科技大浪潮中的新一代孩子,难免会有着不同于他们父母的成长轨迹。我家大儿子两岁半的时候,在电梯的内壁上看到广告框,第一反应是下意识地戳一戳。我看他有如此的行为,当时很时候不解,但很快就反应过来:他见到过的所有差不多大小的彩色平面,其实都是触屏的。自然而然,在看到这幅广告时,想当然的,就想试试能不能划一下。

电子产品与童年最大的交集之一,也是家长最头疼的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场景——电子游戏,就是今天我想跟你探讨的重点。

玩游戏的童年回忆漫画(图源:视觉中国)

我们都清楚,屏幕上的游戏,它背负骂名已经有了很长时间,类似于“电子海洛因”这样的评价,从二十多年前,一直流行到了今天,以及很多家长自己在手机上为了玩游戏花过不少钱,但始终认为对孩子来说,玩电子游戏就是绝对的浪费时间。然而我今年三十多岁,有的时候玩游戏,被我爸看到,他还会说:“你都多大了,还玩游戏呢?”

这种心态凸显了家长对于游戏的矛盾认知:孩子童年时玩游戏,是浪费时间;孩子成年了玩游戏,是不务正业。

那到底该什么时候玩游戏?游戏除了“好玩”之外,难道就一无是处吗?

作为一个学习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游戏玩家,我一直很关注游戏和儿童发展中间的相关性,我非常高兴的发现:游戏与成长,并非南辕北辙,不仅如此,一旦能够合理指导孩子玩游戏,游戏甚至能够带来巨大的成长红利

甚至,这种“合理指导”,对今天的家长而言,都不是一个“要不要做”的问题,而是一个“不得不做”的命题。因为说一千道一万,在信息时代,你不让孩子碰屏幕?这不现实。你如果不约束孩子用电子产品?那孩子的行为就容易走向失控。

所以很多家长纠结的地方,就是我们当下要多加讨论的重点:让孩子接触电子产品,到底用什么样的方式,以及偏向于什么样的内容,才能给孩子带来最大的成长红利呢?

游戏能够给孩子带来四种好处

1.认知上的发展

对孩子来说,游戏主要能够带来的成长,集中在四个方面:认知上,玩游戏的确可以起到寓教于乐的效果;情绪上,很多游戏对于缓解压力和改善情绪有良好作用;社交上,游戏给孩子们提供了交友的平台,另一方面,游戏还可以促进孩子们亲社会性的提升;创新能力上,孩子们的创造力与心流体验,都可以通过游戏得到不错的激活。

以上这些好处,并非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得到了确凿的研究论证。

2018年,《科学美国人》发布年度专刊《大脑之谜》,其中特邀日内瓦大学的认知神经科学家达芙妮·巴韦利埃撰文,深度探讨了电子游戏如何作用于大脑中与智能相关的神经机制。在过去的十五年中,这一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多,科学界已经基本达成了共识:动作类电子游戏的确可以提升某些认知能力。

《科学美国人》的2018年度专刊《大脑之谜》

比如威斯康星大学的心理学家肖恩·格林,在他最近的研究中发现,玩电子游戏可以提升人的多项认知能力。比如经常玩动作游戏的人,眼睛更容易注意到一些细节,这在审题、阅读论文、以及看药瓶上的小字时,都十分有用。与此同时,这些玩家的视觉对比敏感度也比常人更高,这有助于让这些玩家在浓雾中更好地驾驶车辆。除此之外,动作游戏玩家的空间想象能力也更强,还可以更轻松地在头脑中旋转三维物体。

除了注意力之外,游戏玩家的多任务处理能力也不错,这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在日常生活中应对那些不得不三心二意的场景,以及在学校与职场中,更好地同时兼顾多个不同任务。

究其原因,是玩游戏所涉及到的脑功能区,与日常生活中很多认知活动所涉及的脑功能去高度重叠。

2.情绪上的发展

除了认知之外,游戏的另外一个红利区,则在于情绪感受与缓解压力。不管是打扑克、下象棋还是打麻将,人们喜欢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好玩”。而好玩这件事其实并不单纯,它不仅仅有放松的成分,同时也必须有一些紧张刺激的要素。好玩的游戏,一定是一个能激活玩家情绪情感的游戏,而优质的游戏,也会通过激发孩子的情绪感受,帮助孩子们更好地收获多样化的情绪体验,甚至排解压力。

通过电子游戏来缓解压力,疏解情绪,我们都很好理解。如果你玩过《仙剑奇侠传》或者《博德之门》这样的老游戏,你甚至会发现当游戏剧本阐述了一个宏大的世界观,讲了一个很精彩的故事,玩罢过后,你也会像看了场精彩的电影或者看完一本名著过后,有内心悸动的感觉。

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中心于2017年在《心理科学》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探讨了青少年接触电子屏幕的时间长短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联。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变量,就是接触电子游戏对幸福感水平的影响,研究最终发现,在周末,接触电子游戏在三个小时之内,都可以有效地提高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在需要上学的时候,这个时间段会下滑到两个小时。与此同时,与其他的接触电子屏幕的方式——比如看动画片、刷手机和上网相比,游戏对情绪功能的改善效果是最好的——从数据来看,上学日玩两个小时的影响效果最大,能让孩子们的主观幸福感提高大概百分之六。

但是游戏给情绪带来的影响却不止于此,帮助玩家更好地去锻炼如何抵抗压力,这也是游戏在情感功能上的重要方面。

经常玩游戏甚至还可以让人对于突发压力事件的反应更敏捷。有实验发现,通过玩动作类的电子游戏,受试者的反应时可以缩短10%左右。与此同时,反应时间的缩短却并不意味着行为精度的降低,认知神经科学家贝斯·以色列的一项研究发现,如果腹腔镜外科医生每周能玩超过三个小时的电子游戏,在手术中的错误要比他们那些不玩游戏的同事们少上37%。

一个打游戏认真的孩子,起码具备了“认真对抗压力”的能力,他只是有可能不愿意把这种能力用在学习上罢了。但是我们必须要承认,这种能力是一种很重要的优质技能,与此同时,不少游戏对培养这样的能力,也有着显而易见的好处。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一些既需要动脑子,又不一定一次性就能成功过关的游戏了,比如《传送门2》。这是一个要求玩家利用一系列工具找到密室出口的有趣游戏,既有趣味性,还很考验智力水平。有研究发现,《传送门2》会让玩家在解决问题、空间技巧和意志力方向有着更好的表现。你在当年玩魂斗罗的时候,有没有死磕某一关许久的经历?这种死磕的精神,其实也能被游戏培养出来。

现在的很多游戏,其实都具备这种特质,尤其是一些解密类的游戏——它不涉及暴力,也不涉及复杂的剧情,它可能只有几个简短明晰的规则,但却有着千变万化的可能。要想通关,甚至高分通关,就要有着维持好心态,保持好状态的能力与水平。

如果一个孩子,能够在《纪念碑谷》中有上佳的表现,那他除了是个聪明孩子之外,我相信,也一定是一个耐得住性子的,坚韧不拔的孩子。

3.社交上的发展

当然,你可能是一个开明的家长,你也许觉得孩子当然可以适度适量的玩游戏,但现在有很多线上游戏,最好还是少接触——花钱不说,也容易让孩子交到坏朋友,学到坏习惯。

我必须承认,这个风险是有的。但是每一个今天的家长还有一点必须要承认的地方——线上多人游戏,已经成为当代儿童青少年的重要社交平台。普尔研究中心2016年发布了一个关于儿童青少年电子产品使用与社交的调查报告,从其中揭示的数据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当下小朋友的生活中,游戏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提供“共同语言”的角色。

关于青少年线上游戏对社交的影响,普尔研究中心发表的调研数据之一

有52%的孩子会和朋友一起玩游戏,且有13%的孩子每天都会这么做。与此同时,男孩社交对游戏更是刚需。84%的男孩子会玩电子游戏,而且报告中讲到:“对男孩子来说,玩游戏已经不是一个可选项了,而成为了一个必选项。”这戏玩游戏的男孩子们,83%有线下一起玩的伙伴,75%有线上一起玩的网友,与此同时,不管你玩不玩游戏,在所有男孩子中,有38%的人,在跟朋友交流的时候,首选的三个话题之一,就是游戏。与此同时,78%的孩子表示,跟同伴一起玩电子游戏,是最能让他们增进感情的方式。

要知道,这是2016年的报告,已经过了三年的今天,游戏对孩子们的社交还一直在发展着。

对很多家长来说,游戏和社交的结合,这恰恰是最值得担心的点:暴力游戏会导致孩子学会暴力行为,不是吗?你肯定看过不少论文,论证了这一点。没错,但这些研究,基本上都来自二三十年前了。

2019年1月,英国皇家学会发布了一个最新的关于这个话题的研究,来自于牛津大学与卡迪夫大学的研究人员。研究发现,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和暴力游戏之间并没有显著关联。研究还进一步论证,以前的研究成果,颇有“带着既有结论去倒推”的嫌疑,这样做研究,很有“自己是个榔头,看谁都是钉子”的感觉,所以最终才有了“暴力游戏导致暴力行为”的论证

这样的新思潮,在国内也得到了共鸣。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适应实验室的刘衍玲教授在2019年的《心理科学进展》中也发表了一个元分析研究,并提出这样的一种可能性——暴力游戏之所以会让有的孩子有攻击性的行为,主要是激活了玩家本身在行为上的“暴力开关”,因为有很多研究发现,如果玩家本身并不存在对暴力的认同的话,玩暴力游戏是并不能让他们产生暴力行为的。甚至他们会反感与规避这些暴力游戏——那就更谈不上遭受负面影响了。

不过我另有一个更加保险的想法:不管影响机制如何,既然暴力游戏存在风险,那我们不要让孩子玩暴力游戏不就好了?好游戏那么多,何必非要玩打打杀杀的呢?何况一个本身就喜欢暴力的人,你不让他玩游戏,他也可以靠小说、电影、动画去找到打打杀杀,不是吗?

2009年,爱荷华州立大学的道格拉斯·简特尔主持了一个经典的跨文化研究,探讨了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荷兰的孩子们,通过玩亲社会属性的电子游戏,能不能更好地培养出利他、助人、共情等亲社会行为。结果很乐观:好游戏对好行为,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而2016年,针对杭州两所小学的一个研究发现,在中国,亲社会的电子游戏同样能够显著降低小学儿童的攻击行为,且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受影响。

非但如此,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会也批准了对亲社会游戏影响机制的一系列研究,当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学界和国家已经达成了一致:让孩子们接触亲社会游戏,真的可以有效帮助孩子更好地投入社交。

在我看来,这块拼图,已经就差家长了。

4.创新上的发展

游戏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类别,叫做“益智游戏”,从当年诺基亚老款手机上自带的贪食蛇,到前几年很火的“2048”,都属于这个类别。但是游戏到底能不能“益智”呢?很多玩家口中的玩游戏“越玩越聪明”,到底有没有可能性呢?

从认知功能的角度上来说,我们前面已经讲的很清楚了。但是人聪明的另外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有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

很多人会认为,不同的游戏关卡,会促使玩家想办法去解决困难顺利通关,这对于创造力是一种锻炼。这个道理很浅显,我想不用讲大家也能明白。我想阐述的,是游戏给创造力提供了一种非常好的土壤——心流。

玩游戏是非常容易让玩家产生心流体验的——不管是电子的,还是非电子的。我爸的一个朋友,人送绰号“棋疯子”,就是个下起象棋来没日没夜不知够的人;我的一个表哥,热爱打篮球,不怕晒不怕冷,只要有人喊打球,换了鞋就能走。

这跟能连着玩几个小时的《文明6》的我一个样,虽然我们选择了不同的游戏形态,但游戏都给我们提供了同一种心理体验:心流——一种让人高度投入,甚至忘却时间流逝的心理状态。

著名的心理学家米哈利·西斯赞特米哈伊有一本经典著作《创造力:心流与创新心理学》。在书中,他指出,人的创新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心流的存在。你解数学题,突然想通了,是因为心流;你写作文,下笔如有神助,灵感无限,是因为心流;你玩象棋频出妙招,是因为心流;你玩游戏,精巧腾挪,通关闯将,也是因为心流。

心流是一种高级而稀有的心理体验,而游戏又是诱发心流的极佳环境,这样的组合,很有可能是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认知、情绪、社交、创造力,游戏给孩子带来的成长,其实并不局限于此。现在有很多组织,也在尝试给游戏这种业态进一步赋能。

比如结合电子游戏和实体工程,不仅仅是大疆的机器人套件,以及任天堂为switch游戏机量身定做的实体套装,都在尝试着去探索电子游戏和实体内容结合的新道路。

再比如功能化游戏,现在有很多游戏厂商,已经在开发具有功能属性的训练型游戏了,其中有针对消防员、军人和学生等多个类别,让人们通过玩游戏而掌握技能,毋庸置疑也是一条新鲜而有意义的道路。

还比如说,更加强调审美性和艺术性的游戏,也越来越得到青睐。游戏作为第九艺术,本来就很强调其文化属性,《风之旅人》《机械迷城》这样既有艺术感,又有深刻内涵的游戏之所以能够流行,也证明了游戏的艺术化道路得到了大量玩家的认可。

总之,用游戏促进成长,非但不是伪命题,反而是一个实打实的养育现实。很少有什么养育元素,能够像电子游戏一般,能够如此多元而充满趣味性地给孩子的生活带来积极影响。

不过,作为一个已经心痒痒的家长,我们依然有很多工作要做,才能避免电子游戏成为孩子同年中的潘多拉魔盒。

下一节我们就要谈一谈在陪伴孩子玩游戏之前,我们先要做好什么样的准备工作。

本节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在这里留一个思考题:你有没有一个让你记忆犹新的小时候玩过的游戏,这个游戏为什么让你一直记到了今天?请在留言区里面给我们留言,分享给大家。本节中涉及的内容和图片,可以在我们的文稿中看到。

分享下方海报到朋友圈

与更多宝爸宝妈分享你的感悟

文章作者

叶壮

发表文章18篇 获得22个推荐 粉丝130人

北京交通大学特聘讲师,中国心理学会、美国心理科学协会成员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智慧父母“慢教养”手册

如何陪伴一个有趣的小灵魂

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05)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