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7.2 科学思维 | 怎样面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

作者:郝景芳

2019-08-19·阅读时长10分钟

15977人看过
对于孩子来说,生活在一个技术爆炸的时代,不论是当下的学习还是未来的成长,科学思维都至关重要。曾获得世界科幻大奖“雨果奖”的郝景芳,是清华大学物理学硕士、经济学博士。她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也创立了自己的儿童教育品牌。在这一讲中,她会分享自己育儿的方法和经验,为你讲述:如何帮助孩子将与生俱来的好奇与探索精神,转化为逐步深入的思维方法;如何让孩子学会用科学的逻辑思考,用科学的方法验证,成长为敢于思考、有能力独立思考的大人。

7.2 科学思维 | 怎样面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

14.2MB
00:0020:38

嗨,大家好,我是“童行学院”的郝景芳。这是我的科学思维第二课:面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怎样让好奇心持续下去呢?

好奇心的三个成长阶段

你知道吗,原来好奇心有三个成长阶段,这是由美国哲学家与教育学家杜威提出了来的:

第一阶段,可以说是好奇心胚芽的阶段,宝宝们表现出想要探索和考察周围事物的欲望和本能,比如他们见到很多东西都想摸一摸、咬一咬,或者对着一样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专心地捣鼓很久,通过不同的感官操作和体验,来建立对这个世界最原始的感知和认识。这种探索算不上是一种智力活动,但它能够为联想、推理等高级认知能力打好基础。

第二阶段,宝宝们开始有了语言和沟通能力,可以跟别人交流了。当他们发现,原来自己的爸爸妈妈知道的东西很多,可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的时候。他们的探索开始从自己独立完成,变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或者说变得更加社会化,开始向爸爸妈妈提出十万个“为什么”。语言,变成一种工具来满足和推动好奇心。其实,这个时候,他们的提问更多是在练习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能否得到一个具体的答案,一个科学的解释,并不是最重要的。

第三阶段,好奇心的广度和深度,开始超越了第一阶段的原始冲动,以及第二阶段的社交。这时候孩子提出的问题,很多是经过自己的观察,经过与自身经验的对比和推敲之后,所产生的疑问。比如说,孩子观察到,即使到了冬天,也不是每棵树的叶子都会枯黄,都会掉光,有些树还是绿意盎然的。这时候,他可能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有些树到了冬天光秃秃的,有些树却不会呢?

这时候的好奇心,成为了一种促进孩子思考与智力发展的动力,也成为了孩子与世界建立连接的一种重要力量。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提问时,怎样的回答和引导才能保护好他的好奇心?

让孩子的好奇心持续下去,关键在于从第二阶段成功地发展到第三阶段,把好奇心内化成一种思考的习惯。具体要怎么做呢?

第一步:让孩子回顾和梳理自己是怎么发现这个问题的。

当孩子问了你一个问题的时候,你可以问他:咦?这个问题妈妈觉得很有意思,我以前也没有想过,你是怎么想到这个问题的呢?可以跟我说说吗?

这一步的引导,是为了把看起来孤立的问题重新放回到孩子思考的现场,通过孩子自己的复述,让他所看到的、所想到的浮出水面,把问题的来龙去脉更完整地呈现出来。把问题,从一个点变成一个面。

你会发现,这一步的引导是为了引导孩子在有意识的经过观察、收集信息、与经验进行对比以后,形成自己的问题的。也就是前面说的好奇心第三阶段里面,问题生成的逻辑。

比如,孩子问:为什么我们人用两条腿走路呢?这时候,你可以反问他:你是怎么想到这个问题的呢?是不是看到了什么东西,让你想到这个问题呢?是不是因为看到了小猫小狗、老虎狮子、大象,都是用四条腿走路的。这时候,你可以帮他进一步梳理问题完整的表述:你是不是觉得好像大部分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都是用四条腿走路的,好像只有我们人是用两条腿走路,是不是觉得对比起来人很特别,想知道为什么呢?这样帮孩子梳理出完整的问题表述以后,孩子就会慢慢意识到,哦是呀,原来我是通过把人和其他动物对比起来,才发现这个问题的。久而久之,他可能会开始从无意识的对比,变成有意识地对比,来帮助自己发现更多值得探索的问题。

第二步:以引导孩子思考为前提,有策略地回应孩子提出的问题。

我们可以分两种情况来讨论:

情况一:不知道答案的时候,怎么做?

别着急,这个时候可以告诉他:“你又问了一个好问题哦,你把我难住了,这个问题我也不知道,你问的问题特别好(给予好奇心鼓励)。接下来咱们俩一起来查一查好不好,我现在就帮你打开手机、翻开书一起找一找。”

有些家长会担心,孩子会不会觉得父母不知道这个问题就鄙视父母呢?其实有充足的证据表明,一般在健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都不会有这种想法的。

和父母一起搜索答案时,孩子会充满好奇地等待搜索结果,有了答案之后,父母再跟孩子一起了解,孩子会觉得很开心:自己的问题得到了重视,好奇心得到了鼓励,而且爸爸妈妈愿意陪他一起学习,也是做了很好的榜样,可以鼓励孩子去求证自己心里的问题。

搜索答案的时候,除了在搜索引擎里面输入问题这个办法以外,还可以尝试在视频网站上进行搜索,因为现在有不少高频的科普类问题,都已经制作成视频或者动画的方式,这种方式对问题的解释会更直观一些,孩子理解起来也会更容易。如果你看到一期还不错的科普视频,你还可以顺藤摸瓜地关注这个视频的官方账号,看看他们还发布过哪些科普视频,自己整理出一个视频目录,下次要搜索答案的时候,可以优先看看目录里面有没有相关内容。

同样的道理,平时给孩子买过的、或者别人推荐但是还没买的科普类童书,我们也可以把书本的目录copy下来,整理到一起,作为高效的信息检索库,等到要搜索答案的时候,可以优先搜索这个目录库里面有没有对应的内容。

总而言之,父母们可以记住第一个要点,就是在自己知识储备不足以应对孩子的问题时,可以跟孩子一起寻找答案,不要羞于承认自己不知道

如果找到的答案,既不是直观的视频解释,也不是有趣的书本内容,而是生硬的百度百科式介绍,该怎么跟孩子解释呢?

很多知识我们自己学起来都很生硬的,跟孩子讲,想一想就觉得孩子肯定听不进去,那么怎么用孩子的方式让他喜欢听呢?我给大家四个关键字——“儿童视角”

我们一定要知道,在孩子眼里,这个问题处于一个什么样的认知水平?也就是说,他的眼里是怎么看待这个事情的,我们要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去聊这个问题,通过对话让孩子讲出他的想法。然后,我们再尽可能从他的视角出发,去理解万物,聊自然、聊科学、聊宇宙这些离他生活很远、很难理解的事物。

给大家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吧——我女儿曾经问过我:“妈妈,有一个问题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说地球是一个球?大地是平的呀!”

多么好的一个问题啊,各位家长想一想,实际上在我们生活中,我们看到大地就是平的呀!我们任何一个人用肉眼都看不出来大地是一个球,但是如果我们直接就告诉孩子说地球是一个大球,世界就是这样的,就好像我们真的能够自己看出来地球是一个球似的,孩子听到这样的答案,他就会对此感到特别奇怪:地球哪是一个球啊?看起来不就是平面吗?爸爸妈妈这个回答还是没有解答我要问的问题呀!

我们仔细想一想,就拿上边的例子来说。从孩子的视角出发,你会发现一件细思极恐的事情——很多的古代科学并没有那么荒谬,就比如天圆地方这样的学说,古代人相信天圆地方,我们今天说它荒谬,但其实古人产生这个想法并不荒谬。古人是在没有望远镜和卫星的情况下看到的世界,不就是“天圆地方”的吗?从哪儿看出地球是一个球呢?

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视角,在开口给出答案——世界就是这样之前,先停下来想一想:为什么,孩子会有这样的视角?我们能不能以他的视角作为起点,带着他去一步一步接近真相?

那么如果尊重孩子的视角,实际操作上,我们应该怎么去引导呢?

就拿上面的例子来说,我们可以先认可孩子的问题很有洞见,很有趣,然后带着他一起搜索古人是怎么发现这件事的;通过这样的故事,孩子可以知道古人的探究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之后可以带孩子做个小实验,把很小的一粒米放在一个大气球上,让他试着从米粒的视角去看气球,他就会一下子恍然大悟:“哦!原来地球的大小和我们看上去的平面有很大的关系!”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这就是所谓的儿童化讲解科学,其实儿童化讲解这件事情挺难的,不了解的人觉得——不就是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去讲,你讲的像个故事一点儿他不就喜欢了吗?其实真的不是那么简单,我们不是说给太阳打扮成太阳公公,地球打扮成地球小弟弟,这就叫儿童化讲解了,儿童化讲解是用儿童能理解的语言,从儿童的视角出发,用他们的思路把这个科学问题给讲清楚。

情况二:一些问题我们可能是知道答案,知道结论的,要直接说出来答案吗?

在多数情况下,最好不要直接给出答案。直接告诉孩子事实,而不是从他的问题视角出发,会让孩子很困惑。要么觉得答非所问,要么脑子就停在思考自己的问题上,没有跟上你讲解的节奏;要么干脆听不懂你在讲什么。

那么怎么办才最好呢?我要分享的关键就是用对话来引导孩子找出答案

我们以孩子的视角出发,有一些问题我们可能是知道答案,知道结论的,但是我们可以hold住自己一下,别让自己直接蹦出答案,而是跟他对话,跟他一起观察,勾出他心里的问题,带着他一起一步一步去发现问题的真相。

这个过程中,他可以进行观察、对比、假设、思考,可以和家长进行有逻辑的讨论和分析,这些都是对锻炼孩子思维特别有好处的!如果这个结论最终是孩子自己得出来的,他也会对此印象非常深刻。

最最重要的、我需要再强调的是——他在这样的一个讨论过程中,本身也是得到了思维能力上的培养,而不仅仅是记住了一个知识。

我下面会举一个小例子来阐述上面这一点,“为什么有四季”?

我们可以先问问孩子:你觉得为什么地球上是四季而不是五季呢?

孩子就会想:“对啊,为什么呢?”他也很好奇这个有趣的问题。

接下来可以跟孩子讲,之所以有四季呀,是因为气温有两个极端,一个最热,一个最冷,最热过渡到最冷中间有一个时候不冷也不热,最冷过渡到最热中间也有一个时候不热也不冷,这样加起来正好是四个季节:热、不冷不热、冷、不热不冷。

那么为什么地球上会有两个极端冷和极端热的时候呢?我们又可以跟孩子讨论,问问他:“你觉得我们地球上的热和冷是哪来的呀?”小朋友肯定会马上联想到——是太阳带来的热,如果没有太阳光,地球就冷冰冰。

这时候我们可以和孩子探讨——如果说最热的季节是太阳光直射我们的时候,你觉得最冷的季节是怎么样的呢?小朋友根据反面推理很容易就会得出结论——那就是太阳光不直射我们了呗!

孩子通过自己的推论得出了冬天、夏天产生的原因,那么春天和秋天的原因也就显而易见了。

生活中怎样让孩子的好奇心不老?

我们作为父母,是孩子成长环境最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怎样的环境会让孩子更有好奇心,怎样的环境会让孩子失去好奇心呢?

麻省理工学院认知心理学教授 Claire Cook的研究给出了生动的答案。在实验里面,她先让一些5岁大的孩子玩一个音乐盒。一部分孩子的音乐盒里可以用4颗珠子启动,另一部分孩子的音乐盒有时需要4颗珠子,有时只需要2颗。

接着 ,Cook 给所有孩子一个新的音乐盒,和一些粘在一起的珠子,她想看看,第一个音乐盒的操作经验,对孩子探索新的音乐盒有没有什么影响。

结果,那些一直在玩4颗珠子启动的音乐盒的孩子,在探索新的音乐盒的时候,在探索新的音乐盒时,想不到还可以把珠子拆开来用。而那些玩过4颗珠子或者2颗珠子随机启动的音乐盒的孩子,大部分都开始研究怎么组合珠子能让音乐盒发出声音。

从这个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学习环境总是固定不变的、一眼看到尽头的话,孩子很容易会失去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思路会被固化。反过来,如果周围的世界存在不确定性,就有可能激发孩子积极主动的探索,努力想弄明白事物背后的运作规则。而这种对规律的主动探索,本质上跟科学家的研究是一样的。都会经过观察、假设、验证的过程。

同样地,麻省理工学院的心理学家 Laura Schulz 也从教学方式上做过类似的研究。

她用不同的方式给4岁的孩子呈现一套玩具。在一组孩子面前,她就像一个冒险家一样,“意外”地启动了玩具,并用惊讶的语气对孩子们说:“你们看见了吗?是不是很神奇?让我再试一试!”

在另外一组孩子面前,她用传统的教师姿态给孩子展示玩具:“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玩具”,然后给孩子展示玩具的功能。

然后,她给两组孩子留下玩具让他们自己探索。不出所料,第一组孩子玩得很开心,还发现了玩具的很多隐藏功能;而第二组孩子很快就厌倦了,也没有发现玩具别的玩法。

这个研究给到我们一个启发,就是如果我们能够让学习变成一场探索,孩子就会有兴趣,孩子会非常愿意去探索一个未知的领域探索,一个有趣的领域,而如果这个过程中他能不断发现新东西,经过他自己的努力,发现一些有趣的东西,那么孩子就会觉得过学习程非常的饶有兴趣,乐此不疲。

如果我们想把学习变成一场探索,可以怎么做呢?

一句话概括就是,保持世界的神秘感和不确定感,把发现的乐趣留给孩子。

举一个列子:在玩水的时候,试着把不同的东西放进水里,放之前,请孩子预测一下它会沉下去还是浮起来,这种物体浮沉的不确定感,会激发孩子想要探索跟浮力相关的原理。

再举个例子,读绘本的时候,读完一页,故意留下一个悬念,让孩子先猜猜下一页会发生什么事情,再亲手翻开,这个过程其实跟科学研究当中的观察、猜想和验证是异曲同工的。

好了,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了,我们今天主要向父母展示了“如何让孩子保持好奇心?”。我们要和孩子一起探究问题,我们可以用对话产生引导,从孩子的视角思考问题,最终我们也可以保持这个环境的神秘性和不确定感,让孩子进行自我探索。

希望今天的课程对你有用,谢谢你的聆听,我们下节课见。

分享下方海报到朋友圈

与更多宝爸宝妈分享你的感悟


文章作者

郝景芳

发表文章8篇 获得7个推荐 粉丝147人

作家,经济研究员,“童行学院”创始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智慧父母“慢教养”手册

如何陪伴一个有趣的小灵魂

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84)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