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qmprm
2019-08-22·阅读时长3分钟
三伏天一过,上海的时装店已迫不及待地推出秋装了,各种颜色款式的针织衫和毛衣作为主打时装被商家展列着,这样的快销时代哪里还用得着买毛线织毛衣。
大约是从记事起,我就有一种认知,觉得我妈那样年纪的女性都会一种技能——织毛衣,就连当时的电影和电视也都把织毛衣这样的行为举止作为中青年妇女的经典常态。我至今也没有学会这技能,小时候也曾问妈妈讨一截毛线,让她起个头,然后拿着两根针乱戳,但手不够灵活,终究还是没有学会。
八十年代初,毛线的产出似乎并不多,全羊毛毛线尤其贵,我妈舍不得买,一般都是用掺杂了其他成分,羊毛只占一定比例的毛线,这类毛线织出的毛衣比较硬,而且厚重,但最大的优点是耐磨,耐穿,一件毛衣穿秋冬春,三季。至于毛衣的清洗远比现在要复杂的多,需得经过拆,洗,绕,织四大步骤,非几个月不能完成。我妈总是在五月晴天的时候开始这项“工程”,她坐在小板凳上,阳光会从她的黑发直泻到后背,面前是一个倒扣的大方凳,左边胳肢窝配合着左手夹着旧毛衣,右手抽线,围着四条凳子腿,一圈一圈地绕,身体也随之前后摆动着,直到有了一个线头儿,把一扎系起来,才算完成一个大圈儿。一件旧毛衣拆好,得有好几个大圈儿。然后把毛线圈放到肥皂水里泡洗干净,在大太阳下晒上几天。那时我最讨厌的是把那几大圈毛线重新绕成毛线球,因为我总是被我妈拉着去绷那些线圈。大中午的,既不能睡午觉,也不能出去玩,两只胳膊伸直,无聊地撑着那圈毛线。而这些团好的毛球开始被我妈再织成毛衣,这大工程才算进行了一半。
洗过的毛线会缩水,又或是我们长个儿了,同样的毛线不够织一件合身的衣服,妈妈会在两手腕处或者领口处用其他旧毛线续上一截。原来铁锈红的毛衣,在领口和袖口换成了玫瑰红色,如今想来,有点渐变色的意思,倒是跟“时尚”挂了钩。旧毛线总是被她反复利用着,织毛衣不够,可以改织成背心,或者改织成毛裤,无非再续些其他颜色,反正穿在里面不要紧。总之,毛线她是不浪费的,所以也总织个没完。
八十年代末期,家中生活条件改善,我妈开始特别热衷于买毛线,她有个大计划,要给家里每人织一件全羊毛的新毛衣!
为此她添了“装备”,织毛衣的针买了好几副,长的,短的,粗的,细的,竹的,钢的……有关棒针“参考书”也由之前的两本增加到了七八本,翻来覆去研究花样,设计着新毛衣。然后,她总在周末乘车去钟楼买毛线,又常常因为把握不好颜色,问店家要一指节的线头带回来征求我们意见,这样来回折腾几次之后她才兴冲冲地买回新毛线。
开织新毛衣,妈妈是小心而慎重的,手边还有个小本子,记的什么除了她,别人根本看不懂。我总见她要把眼镜先摘下来,看清楚书里的花样和针法,然后再戴上,嘴里念念有词“几针上几针下”的。几年前我们都还穿的是平针毛衣,为了省线,自从她学会了花样,我们的毛衣都是搅在一起的菱形或者各种麻花儿,穿在身上感觉厚了一层似的。毛衣织到一半,我被她拉着要试大小长短,在四五根针围成的圈里套来套去,试穿给她看,身上架着好几根针立在那里,而她总是笑眯眯地很满足。
每人一件新毛衣的任务完成后,我妈又制定了新计划:把陈毛线利用起来,每人一件家居外穿的厚毛背心。她把两色旧毛线并成一股,织出来从色调上看是麻麻点点,有点眼花,但还不至于混乱,美其名曰“嵌色”(她的扬州口音是qiang)。花样她也不讲究了,只取元宝平针,说是现在流行“美国大平针”。但款式上,她还是设计了一下,肩膀织得更宽,她说为了护肩;长度织得更长,她说为了坐着护腰。一件毛背心又大又重,被我爸戏称为“防弹背心”。不过这背心真的很实用,冬天我在南方冰冷的出租屋里,穿着它护心保暖了很多年。
记得工作后第二年,我妈寄来了一身新织的毛衣毛裤,当时年轻,嫌弃款式太老,难看,收在箱子里没有穿,我哪里会知道这是妈妈最后一次给我织衣裤。这套毛衣裤一直留着,每年换季,我会从箱子里拿出来,摸一摸,再放好。感觉一下妈妈的温度,感觉一下她曾经惦念我的那颗心……
如今脑子里常常会倏忽闪出一个妈妈的小事,总觉得要抓住这道光,记下来,哪怕只一点点,那是她在我心里留下的痕迹。想想要是穿上这套毛衣裤,站在她面前,跟她说一句:“挺好的。”她也会觉得暖吧……
发自我的华为手机
发表文章21篇 获得3个推荐 粉丝5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